在三国粉丝的心目中,七进七出是一个特殊的名词!赵云在长阪坡七进七出,救下刘禅的故事已经成为了三国传说中的经典一幕。而在三国的历史上,七进七出确有其事,但并非出自赵云,真正的主角则是他——文鸯!
如果论在历史记载中的闯营之事,文鸯的七进七出,甘宁的夜袭曹营,光是此两人就已突显勇猛。但为什么经过1900多年之后,被我们熟记的是赵云,而不是文鸯呢?今天我们就是来讨论这个话题的。 其一,身处阵营不利
其实由于民间对刘备的偏爱,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以收集民间传说为核心内容的《三国演义》,都是以刘备阵营作为主要正面形象。而曹操则被打造成为乱世之枭雄,坚决地站在了刘备的对立面上。至于孙权则被定义为一个三国中的配角,时不时出来打个酱油,偶尔还会在主角队伍身后捅一刀。 这样的三国形象定型,直接导致了我们对蜀汉名世人皆知,比如五虎将,比如姜维,诸葛亮等,而对曹魏及东吴的名将却十分陌生。 文鸯活跃的时代,他的主要对手不是曹魏就是东吴,与民间印象中的主角蜀汉完全绝缘。这也使得在传唱蜀汉的民间艺术中,很少有文鸯这个人物的出现。这也是文鸯缺少影响力的主要原因。 其二,身处时代过晚
我们所迷恋的三国,其实是指汉末乱世至三国鼎立之间的短短几十年。在这一期间,黄巾起义,董卓乱政,曹袁争霸,赤壁之战,刘备入川……无数的事件在其中发生,将星云集,智谋频生,成这中国历史上最为高光的历史之一。 关羽斩颜良,河北第一大将的身份衬托了关羽的武勇。 三英战吕布,刘关张三兄弟反映出了飞将军吕布的强悍。 …… 无数的英雄们在这里都纷纷找到了可以对标的将星,使得汉末三国这片天空显得更为闪亮。
反而到了220年曹魏代汉之后,伴随着第一代乱世英雄的纷纷谢幕。魏,蜀,吴三国形成了相对稳固的鼎立状态,诸葛武侯与司马老儿成为了这个时代最为亮眼的CP。而那些英雄二代们,似乎都显得光茫黯淡。而身处这个黯淡时期的文鸯,偶尔的闪光永远没有让人值得记起的时刻,他缺少了一个响当当的对手~ 一本《三国演义》,从第一回到第一百零四回的武侯去世。用104回书写了五十年的风云。从一百零六回至一百二十回,罗老只用了15回来书写剩下的四十五年。短短的近百年历史,大部份都在描写第一代乱世英雄,这你让读者及后人如何去深刻了解三国后期的名人们呢?所以说,文鸯也算是身不逢时吧。 其三,连续易主犯下民间忌讳
文鸯此人,是曹魏名将文钦之子。其父因担心司马父子对其不利,就与毋丘俭协同起事,发起了著名的“淮南二叛”。只可惜由于兵力不足,被前来的司马师部队击退,父子二人突围逃走投靠东吴。 不久之后,诸葛诞也因对司马氏把持曹魏政权不满,发动“淮南三叛”,期间东吴派文钦父子前去支援,由于战事不利,其父文钦与诸葛诞之间发生嫌隙,结果文钦被杀,文鸯一气之下又率亲兵回到了曹魏的阵营。
虽然当时投奔对方阵营的事例并不少见,但在民间百姓看来,这并不符合最基本的忠义之举。就如同张飞虽莽,但其忠;关羽虽降,但其义;至于在演义中被刻化得几乎毫无缺点的赵云,那更是忠义当头。所以说,如果要成为民间流传的对象,必须要有民间认同的价值观作为基础。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这句话真的不假。文鸯空有万人之敌,但缺少一个高光的舞台和闪光的对手。在缺少统一价值观的情况下,文鸯就这样被历史所遗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