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事件] 魏明帝托孤司马懿,是一场不流血政变的幕前表演

4 0
夜未央 发表于 8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公元239年1月,魏明帝曹叡病重不起,然而,记载在史书上的那一幕所谓的“临终托孤”,本质是他被曹爽与其侧近的孙资、刘放等人,政变逼宫,无可奈何;
远征辽东,刚刚还师的司马懿,也只是作为功勋老臣,被政变一党临时起意,拉出来平衡朝局的砝码。
所以这场托孤闹剧,从一开始就是彼此心知肚明的纯表演,和刘备托孤诸葛亮,孙策托孤张昭,根本不是一回事。

00e93901213fb80e7beca9df5e85382eb9389b503e24.webp

魏明帝曹叡临死前的这场不流血政变,让司马懿得以进入政权中枢,间接导致曹魏王朝被司马氏取代。关键人物有四个:中书令孙资、中书监刘放,武卫将军曹爽和护军将军蒋济。
曹魏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是有宰辅之名而无宰辅之实,只是作为给老臣的加衔。所以时任太尉的司马懿,一旦结束征战,那就是个养老虚衔。
真正有宰相之实的,是中书令孙资和中书监刘放 ,执掌帝国九州的实际政务。作为曹叡的亲信,朝廷诏令密命,皆由孙、刘二人所为,参决大政,权倾一时。
当曹叡病重不起时,此二人同样迫不及待需要寻找新的出路。和他们勾结的,正是曹爽这个执掌禁军的武卫将军。

3801213fb80e7bec54e7c8e9477aae389b504fc23d24.webp

按曹叡的本意,是组建一个以燕王曹宇为首的宗亲托孤班子。但曹宇作为曹操之子,当朝皇叔,执掌中枢大权,意味着在魏文、魏明两朝一直被打压与疏远的近支宗亲,重新引入朝局。直接损害的,正是以曹爽为代表的远支宗亲的利益。
作为前大司马曹真之子,曹爽掌握魏国禁军最核心的武卫营,直接控制宫廷。他的临阵倒戈,放入刘放、孙资入宫,向曹叡进言,正是曹宇集团失败的关键。同时,也是负责守卫宫廷的武卫营,奉曹爽密令,将曹宇,夏侯献等,拦阻在宫门之外。

b90e7bec54e736d12f2eb901f30458c2d5628535c324.webp

当时另一个执掌禁军的护军将军是蒋济,在十年后的高平陵之变,因为司马懿灭曹爽三族,蒋济大为不满,呕血去世,但是其人果真是什么大魏纯臣么?

d4628535e5dde71190ef7effcfbbd91b9d16fdfacb24.webp

纵观蒋济在魏明帝时候作为,大肆索求贿赂,所谓“欲求牙门,当得千匹;五百人督,得五百匹”,则其非贞臣可知,更与司马懿朋比为党。能和司马懿相对欢笑,互开玩笑,史书记载中仅此一人。
这场政变之后,蒋济第一时间就取代夏侯献,担任领军将军掌握禁军,此后司马懿更是到处出京毫无顾忌。就可知在削弱曹氏宗亲的共同立场上,蒋济、司马懿、刘放、孙资,完全是利益立场一致的一党。
本质上,这场不流血政变,就是当曹叡病重时,作为亲信近臣的孙资刘放,说服了禁军将领曹爽,以事后让曹爽做首席辅政大臣为诱饵,联手发动宫廷政变,驱逐了燕王曹宇一党。
因为曹爽本身资历与人望太浅,同时又需要收买另一个关键人物蒋济,保证外姓大臣的利益,才不得不让蒋济的好友,原来不在辅政名单的司马懿,也成为辅政大臣,来平衡朝局。而曹爽同意这样的安排,打得就是“过河抽板”的如意算盘。
在高平陵之变,蒋济更是拿全族老小性命压上以命相搏,联手司马懿造反。 蒋济能劝说曹爽投降,前提就是他们十年前亲密合作,发动政变,从禁军将领升为了大将军和太尉。
没想到司马懿为自家利益,不给蒋济面子,才让他气到呕血。  在曹爽三族被诛后,蒋济虽然不满司马家族分得了最大的政治红利,却也并未以死谏争,主张让已经成年的魏帝曹芳亲政。
如果他这样也算是“大魏纯臣”,那么同样参加高平陵之变的司马孚,这个司马懿亲弟弟,后来晋王朝的太宰安平王,也可以算大魏纯臣了。
几十年后,晋明帝司马绍去世前,同样是英察明断的少年英主,同样是英年早逝,被最亲近的近臣叛卖,导致身后事安排直接被推翻,继位的幼主彻底沦为权臣争夺的傀儡。“魏烈祖”与“晋肃祖”,两位明皇帝也算是天理循环,报应不爽了。
几百年后,北周宣帝宇文赟病重时,同为皇帝近臣与中枢机要文官的刘昉与郑译,也照着刘放、孙资两位先辈的模式,依样画葫芦,完了类似的一出政变:同样是在强势君主病重时,发动政变排斥了皇室宗亲,矫诏让外姓大臣辅政,最终完成了王朝鼎革。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