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人物] 三国的张桓侯祠身处何处?

4 0
肥肠格格 发表于 昨天 11:4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相传,张飞在阆中被部将范疆、张达暗杀后,二人取其首级投奔东吴,行至云阳,听闻吴蜀讲和,便将其首级抛弃江中,为一鱼翁捕捞上岸,埋葬于飞凤山麓,后人在此立庙纪念,故有张飞“头在云阳,身在阆中”之说。这两个地方都有建有纪念张飞的祠堂,阆中的称作“张桓侯祠”;云阳的便称“张桓侯庙”。
8644ebf81a4c510fd9f93887250b322dd42a29340fa9.jpg
(张桓侯祠)
张桓侯祠中的张飞文化
在我们熟悉的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里,张飞的形象往往要比历史形象更为深入人心。
关于“张飞文化”的定义,蔡东洲认为:“张飞原本是蜀汉集团中一位睿智神勇的大将,唐宋以来逐渐被神化成赐福免灾的一方神灵,这种演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民间传说、民间祭祀、民间信仰的推动。”总而言之,“张飞文化”在张飞真实历史形象的基础上,通过小说、戏曲、杂剧、传说等民间文学艺术的通俗化而形成特定的民间张飞形象,并由此产生的世俗化文化。
张桓侯祠,位于阆中古城区西街,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张桓侯祠,因张飞死后追谥为桓侯。
刘备在平定益州后,封张飞为巴西太守,张飞也因此驻守阆中长达七年之久,为阆中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后张飞被部将范强、张达所杀,葬于阆中。阆中人民为了纪念张飞的功绩,自发为张飞墓前建庙。自此之后,张桓侯祠屡废屡兴,历时一千七百余年。根据史料记载:“保宁郡治前对翠屏山,江流环绕其下……张桓侯墓即在治旁,庙宇巍峨,郡人咸严事之。”张桓侯祠中所见张飞文化则主要体现在其展现出的张飞的“义”、“勇”、“治”形象方面,具体如下:
张飞之“义”。史书对张飞的“义”的记载主要体现在“桃园结义”中。后代文学作品更是对张飞的“义”进行了大幅度的描写和阐述,使得“桃园结义”成为脍炙人口的故事,同时使得张飞的“义”的形象深入人心。张桓侯中的“义烈足式”是张桓侯祠中张飞之“义”的主要载体,其主要通过“桃园三结义”、“义释严颜”等铜像来体现张飞“义”的形象。“义烈足式”即张飞的义烈足以作为典范,由此可见后人对于张飞之“义”有着极高的评价。
张飞之“勇”。张飞之所以人尽皆知,同样与其世俗化形象的深入人心密不可分。张桓侯祠中同样有大量体现张飞之“勇”的地方:丈八蛇矛铜像、盔甲铜像、坐骑铜像、猛张飞铜像以及张飞夜战马超铜像,都是张桓侯祠中张飞之“勇”的重要载体。“吾见刚者”牌匾同样也是张桓侯祠中张飞之“勇”的体现,“吾见刚者”即张飞是我见过最刚强的人,体现了后人对于张飞之“勇”的敬佩与赞叹。
张飞之“治”。相比于张飞的“义”、“勇”,张飞的“治”并没有十分的流传度。在阆中人民的心中,正是因为张飞对阆中的合理治理,使得张飞的故事在阆中人民心目中代代相传。这也使得张飞之“治”也成为张桓侯祠所描绘出的张飞形象的核心内容。张桓侯祠中的张飞巡城铜像、张飞题銘刁斗都充分体现了张飞之“治”,而“虎牧良臣”的牌匾更是表现出了张飞之“治”对于阆中人民心目中张飞形象的深刻影响。
总体来说,张桓侯祠充分描绘了张飞“义”、“勇”、“治”的形象,而张桓侯祠对于张飞形象的阐释也成为了其体现出的张飞文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对于丰富张飞文化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走进张桓侯祠,领略张飞的“义”、“勇”、“治”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桓侯祠,领略其英雄气概。
张桓侯祠分别由山门、敌万楼、左右碑坊及厢房、大殿、后殿组成。山门和敌万楼都是明代建筑。大门两侧建有石刻碑记和石狮子。敌万楼为重檐歇山式屋顶,由四根镶以梅花瓣的大方柱支撑,施重顶,出象鼻昂,斗拱繁复,檩柱粗大。
1b4c510fd9f9d72a6059d48091783f34349b023b0da9.jpg
(张桓侯祠一角)
“敌万”二字取张飞“力敌万人”之意。楹联“刑马盟天地,死愿同年,一生转护汉家鼎;挥戈伐楚吴,变兴子夜,千载空余敌万楼”为现代书画家戴则明先生撰写。敌万楼前檐上下各悬有“万夫莫敌”、“灵庥舄奕”金匾一块,后檐为清代顺治年间四川提督李国英所题之“虎臣良牧”金匾,其上为“雄威”匾额。敌万楼左右各有木牌坊一座。两侧厢房,左为张飞事迹群塑厅,右为阆中古文化陈列室。正殿为清同治时重建,阔五间,为歇山式大屋顶,砖雕拼合屋脊。
在檐下有清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题的“刚强直理”、民国四川督军熊克武所题的“义烈足式”、国民二十九军军长田颂尧所题的“吾见刚者”等匾额。殿外廓上置巨鼎,左有张飞“立马勒铭”,右立《重修庙记》古碑。殿内正中塑有2米多高的张飞文像,头载冕旒,身着黑蟒袍,手捧玉笏。左有张苞执蛇矛,右有马齐捧丹卷。张飞文像两边有一对联:“园谢红桃,大哥玄德二哥羽;国留青史,三分鼎势八分书。”不仅总结了张飞一生的英雄业绩,而且说明张飞文武双全,他不仅勇武过人,而且是书法家,善“八分书”。正殿左侧为碑廊,陈放着数十道著名碑记。
在2007年的扩建、改建工程中,碑廊得以修缮,并增加了众多出自阆中的各类碑记。碑廊之北原为阆中市文物管理所,后因园内建筑密度过大而迁置别处,现为园林绿化。正殿与后殿之间由过厅连接,左右有水池假山各一。
墓地由墓亭和墓冢两部分组成。墓亭位于墓头正前方,由廊与后殿相连,古老简朴,肃然卓立。柱联云:“随先主逐鹿中原,北征南战,地只两川称帝业;剩残躯付诸荒冢,春来冬去,人犹千古吊忠魂”,道出张飞一生的戎马生活。明人《谒桓侯祠》云:“桓侯古墓依江滨,生气还如敌万人。遗憾化为祠上雾,至今重叠镇松筠。”墓冢高十余米,方圆百余米,古木参天,坐北向南,头枕蟠龙山,面向嘉陵水。
张桓侯祠的建筑空间布局为四进四合院,山门、敌万楼、正殿、后殿及墓亭、墓冢由南至北依次排列于中轴线上,两侧牌坊、厢房左右对称,构成侯祠园林的基本空间格局,主轴突出,左右均衡,严谨规整,气势恢弘,营造出庄严肃穆的祭祀气氛。建筑物的高度体量和空间尺度相协调,十分考究,建筑形式丰富多样,各具特色,沿主轴线自南向北展开,在平面和立面上形成协调而极富节奏感的韵律变化。牌坊、厢房、碑廊、门洞、围墙等附属建筑亦设计精妙,或分隔,或联系,或围合,形成自由变幻的围合空间。张桓侯祠的整体布局呈前整后零的格局,既重视整体规划,突出主体,主次分明,又兼顾细节设计,开合有致,富于变化。
阆中张桓侯祠是张飞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全方位体现了张飞“义”、“勇”、“治”的人物形象特点及张飞神化形象,反映了张飞文化对阆中社会发展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昭伦.阆中古城漫步[J].中国地名,2017(07):40-41.
[2]草家.邂逅张飞在阆中[J].住宅产业,2014(04):76-80.
[3]小文.文武全才的美男子张飞[J].科学大观园,2010(14):56-57.
[4]何晓.阆中看张飞[J].西部大开发,2005(09):62.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