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三国将领,在陈寿的《三国志》当中也有对赵云的详细记载,《三国志》也是最早记载赵云的一部史籍,也为后世对赵云形象的二次创造奠定了基础。 在我国古代的道德规范中,对一个国家及一个国家的君主尽忠是非常重要的为人之道和为官之道,也是当时用来批判文臣武将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说文解字》中对忠的解释便是:“敬之,从心,中声”。通过《三国志》当中对赵云形象地描述也可以看出赵云对刘备的一片忠心。 赵云恪尽职守,临危不乱,援救主公妻子 刚开始的赵云“为先主主骑”,有人将“主骑”理解为具备护卫队长的职能或者性质,觉得其主要任务就是保护刘备的一家老小的安全。而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主骑”是主管骑兵的统领。虽然各有争议,但是从此也可以看出刘备对赵云的信任。 历史上有一次刘备被曹魏大军追杀的时候不得已抛弃妻女独自逃命,而赵云则不顾个人安危,始终铭记自己的任务,冒险回去带出甘夫人和刘备的儿子,这才使得两人逃过此劫。
这一段历史在《蜀书.先生传第二》中有记载,曹操派出五千精锐骑兵,夜行三百多公里,就此也可以看出其形势严峻程度,敌军来势汹汹。在这种情形之下刘备不得不做出选择,率领诸葛亮、张飞等数十人果断逃走。如此严峻的形势之下,赵云还不忘刘备一家老小的安危,也借此危机形势衬托出来赵云的尽忠尽职,尽全力保护着主公的妻女。 刘备对此虽然有遗憾但身为主公的他也毫无选择,赵云此行为也刚好顺应刘备心意,让刘备不要有后顾之忧,将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到战局当中。 然而在《赵云本传》当中则对此事并无记载,也可能是专注描写刻画赵云形象,所以忽略了这一细节。其中记载道,先生被曹操追击至长坂时,抛弃妻子一路南行。在这一记载中赵云是同刘备一起逃跑的,也就没有了赵云援救刘备妻子的过程。
在这一情景下,赵云是被刘备带着逃走的,所以哪怕是赵云因此弄丢了主公的妻子也不会被刘备责怪,刘备也清楚当时的形势严峻。 建兴六年,诸葛亮放声说要在斜谷道出兵讨伐曹魏,这也让曹军颇为紧张,于是曹真便率领大军前来迎战,然而却不知诸葛亮这是声东击西,直接掉头就将大军带到了祁山,知道派出了赵云和邓芝两人并带了很少的兵力去跟曹魏大军对抗。 可见其任务之艰巨,这个时候关羽、张飞纷纷陨落,而作为老将的赵云也表现出对蜀汉的赤胆忠心,在收到这个指令之后丝毫没有犹豫便接下来这个任务,也为诸葛亮声东击西攻打祁山分担了很大的压力。
在张郃击败了马谡以后,曹真开始领兵攻打赵云,然而赵云兵弱,失利已成定局,但赵云也并没有因此自乱阵脚,马上整合兵力进行防御,才因此没有大败。赵云可以说是为国尽忠尽职,即便是身陷险境,依然想尽办法将损失降到最低,也就此可以体现出赵云恪尽职守的忠臣形象。 赵云独当一面,敦厚持重,与腾、灌媲美 其次赵云也同样具备独当一面的猛将形象。身为部队的将领,能够做到独当一面不负主公嘱咐是非常重要的。在赵云刚跟随刘备的时候,刘备便安排其担任“主骑”职务,如果把“主骑”理解为主管骑兵统领的话。在赵云所处的冷兵器时代,骑兵可以说是一支精锐部队了,担任了骑兵统领的赵云则必定武艺不凡。 赵云出生在常山,常山当地自古便有着骑马练功的习俗,这也再次证明了赵云骑术的不凡。而刘备在长坂被曹操追杀的时候,赵云去援救其妻子,如果赵云没有独当一面的实力和勇气,以及遇事沉着冷静的性格,怎么敢只身犯险前去援救主公妻子。 虽然在记载中没有对这一大战过程有详细记载,但在分析当时情形,除了赵云之外众将士纷纷第一时间撤离几乎没有人抱希望或者认为自己能就下主公妻子,甚至连刘备在这紧要关头都没做出这样的选择,也看出赵云在这一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而之后诸葛亮声东击西攻打祁山,赵云极力配合迎战曹军,临危不乱,尽全力保存兵力也可以看出其随机应变能力之强。
陈寿甚至在写《三国志》的时候都评价赵云、黄忠为“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强挚壮猛”也指出了赵云的勇猛。自古至今,勇猛之士一直对安邦定国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诗·小雅·祈父》还是《汉书·陈汤传》中都强调了“爪牙”的重要性。“祈父!予王之爪牙”,“克之将,国之爪牙,不可不重也”皆是来肯定勇猛之将的重要性。 陈寿在《三国志》中刻画赵云的时候也用“爪牙”来描述,可见陈寿对赵云独当一面、勇猛非凡形象的肯定。 除此在《蜀书·邓张宗杨传第十五》也记载了其敦厚持重的性格,马谡失街亭使得疑兵之计被识破,曹真率领大军攻入箕谷,赵云再次战败,但是赵云如同以往一般尽心尽力组织部队撤离,结果在退兵之后被贬为镇军将军。 在历史记载中没有任何一部历史记载是在抱怨赵云或者是在表达对赵云的不满。当初诸葛亮攻打祁山,在大将关羽和张飞都陨落的情况之下,没有人敢担任先锋大将,因为这个位置不仅得不到什么军功,而且还存在非常大的风险,赵云能接下这个任务本身就是其敦厚持重性格的体现。 甚至在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评价关羽“刚而自矜”,评价张飞“暴而无恩”,唯独对赵云没有任何负面的评价,并且还将赵云和滕公、灌婴相比较,而这两人皆是贤人。
灌婴是汉朝开国功臣,战功显赫,又被封为颍阴侯,做官的时候陆续担任过丞相、太尉,之后又被刘邦任命为骑兵统领,这段经历跟赵云还颇为相似。 滕公在跟随刘邦反秦的时候也是屡建战功,被封为汝阴侯,担任太仆的职位侍奉刘邦,可以说是忠心耿耿,也有过援救幼主的经历也与赵云类似,所以陈寿才将此二人与赵云相类比。同为一国贤臣、功臣、将领,身兼数个要职,都极力辅佐君主治国。 虽然《三国志》中对赵云的记述非常简略,但陈寿对赵云的评价却很高,他没有将赵云与同时代的人物对比,而是将其与前人、贤臣类比,将“灌、滕之徒”这么高的称赞加给赵云,以此来表现赵云的地位,突出其敦厚持重的贤人形象。 参考资料: [1]王前程.论赵云的悲剧性命运及其成因[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31(07):913.DOI:10.13603/j.cnki.51-1621/z.2016.07.002.
[2]汪灿. 论赵云形象的文本变迁与演变轨迹[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王威. 赵云形象史研究[D].浙江大学,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