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历史时期,列国诸侯争斗激烈的时代。关于战国的起始年份,有多种说法,与春秋在历史上并无明确时间界限,而战国时期结束于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终止,战乱持续两百多年。经过旷日持久的春秋争霸战争,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三晋为诸侯;前379年,齐国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是为“田齐”,七雄格局正式形成。当时形势是,楚国在南,赵国在北,燕国在东北,齐国在东,秦国在西,韩国、魏国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国灭齐国,统一六国,标志早已名存实亡的
东周灭亡,也结束诸侯林立的局面,走向真正大一统帝国。
战国末期中国人口大约保持在两千万左右,战国是中国农业、纺织业、思想、科技、军事和政治发展各个方面都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时期。与此同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使得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都发生了急剧变化。如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而在兼并战争过程中, [48]如张仪、苏秦的纵横捭阖,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春申君、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成语和典故。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正经历着君主专制社会取代分封制社会的划时代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