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国古代历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曹爽急于建功,思索不周,伐蜀失败
三峡平湖
发布:17小时前

魏晋时期,统治阶级下层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究其实质,这是当时寒门和世族阶层升降起伏的变化造成的。

本文来自jirehuo.com

东汉中期,统治阶级上层中渐渐形成了内廷阉宦和外廷士大夫两大团体,阉宦大都出自寒门,士大夫则大多来自崇尚儒学的世族,它们之间的斗争决定了汉晋之间王朝变异的实质。

本文来自jirehuo.com

copyright jirehuo.com

儒学世族意图夺取曹魏政权

内容来自www.jirehuo.com

儒学世族在曹魏时期一直在寻找代理人,领军者。在曹魏中期,世族选中了司马懿,世族都支持司马懿向曹氏展开夺权斗争。

本文来自jirehuo.com

曹爽组建自己的政治集团抗衡司马懿

司马懿自从魏文帝以来逐渐掌控了曹魏的军政大权,特别是景初末,双方矛盾激化以后,司马懿联合“内主”刘放、孙资等人,迫使曹叡放弃“广树亲属”辅政的打算,让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这是世族阶级第一次对曹魏的皇权发起挑战。

内容来自www.jirehuo.com

曹爽作为曹魏宗室的代表,必然也要遏制司马懿。整个正始年间,两位辅政大臣展开了非常激烈的权力争夺,曹爽伐蜀就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环节。 挤热火,www.jirehuo.com

本文来自jirehuo.com

曹爽在军中并无名望

内容来自www.jirehuo.com

公元239年,魏明帝四,齐王芳继位,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按照惯例,曹爽是宗室的代表,应该担任首辅,所以魏明帝在死之前,“乃引爽入卧内,拜大将军、 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但是曹爽在军中没有太大的声望,更有“庸才凡品”之称。

本文来自jirehuo.com

司马懿则从魏文帝以来都身兼要职,有“朝臣之望”的称誉。所以在正始初年“爽以宣王年德并高,恒父事之,不敢专行”。《三国志·曹爽传》中也记载:宣王以爽魏之肺腑,每推先之。爽以宣王名重,亦引身卑下,当时称焉。 挤热火,www.jirehuo.com

由此便可以知道,司马懿和曹爽之前有过一段合作的经历,然而这只是一场权谋,实际上是行“欲取之,必先予之”之道。对于司马懿来说,虽然自己很想取代曹魏,但是时机还不成熟;对于曹爽来说,他想要专权,但是根基太浅,曹爽必须要组织出自己的政治集团才有一争之力。

copyright jirehuo.com

本文来自jirehuo.com

曹爽组建出了自己的政治集团 内容来自www.jirehuo.com

前后历经五年时间,曹爽组建出了一个以其兄弟、曹氏姻亲为核心的政治集团,主要成员有爽弟羲、训、彦及夏侯玄、何宴、邓飏、李胜、丁谧、毕轨、桓范等人。

内容来自www.jirehuo.com

曹爽在其集团形成之后,自然准备专断朝政,绝对不可能再继续对司马懿“恒父事之”。但所组织的这些人大都没有建立过大的功业,如果专政的话,也是很难服众,尤其是在军事领域,他们要是跟司马懿相比的话,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copyright jirehuo.com

“司马懿长期都督荆、豫、梁、雍诸军事,屯师秦、陇,西拒诸葛亮”,并且在景初二年的时候讨伐辽东公孙渊。正始初期,每年都督师淮河沿线,功绩显赫。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领军还是立勋,对于个人或者集团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来自jirehuo.com

因此,曹氏集团想要在政治上排斥司马懿,专断朝政,就必须要拿到军队的指挥权,争取建立一番伟业,从而赢得人们的支持。那么曹爽又如何获取足以俘获军民之心的功绩呢? copyright jirehuo.com

挤热火,www.jirehuo.com

曹爽与司马懿针锋相对 copyright jirehuo.com

曹爽集团皆为无功之辈,毫无胜算

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自从诸葛亮死后,蜀汉国势渐渐衰退,看似有可乘之机。

内容来自www.jirehuo.com

《魏略》中记载:“骆谷之役,议从(李)胜出,由是宣王不悦于胜”。由此可知,曹爽集团大约是在正始四年的时候提出了伐蜀之议,其首谋是邓飏和李胜,最终目的便是为了“欲令爽立威名于天下”。 copyright jirehuo.com

从此也可以看出,这并不是一个深思熟虑的统一战略,而是一个针对司马懿的政治手段。如果能够夺取汉中或者取得更大的胜利,曹爽必然能够“建立功名”,从而拥有了凌驾于司马懿之上的政治资本,有资格与其同台竞技。 内容来自www.jirehuo.com

内容来自www.jirehuo.com

曹爽伐蜀,意图建立功绩,以便夺取政权 copyright jirehuo.com

对于曹爽的心思,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自然非常清楚,司马懿的态度从其对提议伐蜀的李胜的“不悦”,和对曹爽“止之不能禁”便可以看出。这一举动直接关系到两大政治集团的升降,因此注定一开始就会产生矛盾,司马懿虽然“止之不能禁”,但并不代表司马懿会就此罢手,必然会找机会从中破坏。

本文来自jirehuo.com

正始五年初期,曹爽任其表弟夏侯玄作为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任李胜为长史,大力调集军队,准备伐蜀。三月份,曹爽亲自赶赴长安,挥师汉中。同年五月,无功而返。

copyright jirehuo.com

对于这样的结局,学术界也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其一,从外部情况来看蜀汉虽然国力衰竭,但是并不代表蜀汉朝野上下慌乱无序,仍然有与曹魏抵抗的力量在。在军事方面,蜀国将领冷静应对,王平和刘敏等人以三万的兵力,占据有利地势,“多张旗帜,弥亘百余里”。 挤热火,www.jirehuo.com

而曹爽大军进入骆谷百里,呈现长蛇阵形,失去了主动出击的优势。卢弼的《三国志集解》说道:“曹爽兴师不以正,且失地利,故祎得用逸劳耳。”“兴师不以正”便是在说,曹爽失去了地理优势,而蜀汉“因山而固”的事实。

内容来自www.jirehuo.com

内容来自www.jirehuo.com

诸葛亮死后,蜀汉虽国力衰竭

copyright jirehuo.com

其二,从曹爽集团自身情况来看,曹爽伐蜀,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功勋,固然军事准备不充分,对于如何应对战争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显然考虑不周;再加上这些人都不擅长军事,所以导致损兵严重,士气衰退。

copyright jirehuo.com

对此清人何焯也指出“(曹)爽名位素轻,忽膺重寄,不劳谦以先天下,而偃然辄当殊礼,有以知其必败矣。” 本文来自jirehuo.com

从这两个方面便可以看出曹爽伐蜀失利的原因,两方面也都有充分的史实依据。曹爽带领十万大军,前后两个月,没有与蜀军发生过大规模的正面交锋,而且匆忙退兵,其中或许有更深层的原因。 copyright jirehuo.com

根据《三国志》 中保存的一些有关此事的片断资料推测,造成曹爽伐蜀之役流产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司马懿及其党羽的破坏。

本文来自jirehuo.com

参考资料: copyright jirehuo.com

[1]宁稼雨.司马懿这位人生最大赢家究竟赢在何处[J].文史知识,2020(08):43-51. 内容来自www.jirehuo.com

[2]杨超. 西晋前期统治的若干问题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挤热火,www.jirehuo.com

[3]秦跃宇. 魏晋士大夫玄儒兼治研究[D].扬州大学,2005. copyright jirehuo.com

[4]李志民 内容来自www.jirehuo.com

,柳春藩.关于司马懿曹爽之争的评价问题[J].史学集刊,1982(04):14-18. 挤热火,www.jirehuo.com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挤热火立场。
  • 除作者申明原创版权外,所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bybook@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0.097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