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国古代历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古代的“夜壶”口那么小,女人到底要怎么用?看完瞬间明白了!
半江月
发布:13小时前

《——【·前言·】——》

说起古人的日常生活,咱们现代人总觉得挺不方便的。

内容来自www.jirehuo.com

没有抽水马桶,没有卫生间,那古人半夜起夜怎么办?这就得说到“夜壶”这个东西了。 挤热火,www.jirehuo.com

很多人看到博物馆里展出的古代“夜壶”,都会冒出一个疑问:这壶口这么小,男人用还说得过去,女人怎么用啊?难道古代女性有什么特殊的"绝技"? 内容来自www.jirehuo.com

1

挤热火,www.jirehuo.com

从"虎子"叫到"马桶"的那些年

“夜壶”这玩意儿在中国的历史可长了,最早的时候它有个挺威风的名字,叫"虎子"。 copyright jirehuo.com

这名字听着霸气,据说是因为器物的形状像猛虎一样威武。古人给日常用品起名字也挺讲究,不像咱们现在这么直白。

copyright jirehuo.com

到了唐朝,麻烦来了。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爷爷叫李虎,这可是皇家祖宗的名讳。 内容来自www.jirehuo.com

按照古代的规矩,老百姓不能随便提皇帝祖宗的名字,更别说把这名字用在“夜壶”这种东西上了。 挤热火,www.jirehuo.com

  copyright jirehuo.com

朝廷一看不行啊,得改名。改什么呢?

挤热火,www.jirehuo.com

有人琢磨着,这东西形状也像个马,干脆就叫"马子"吧。就这样,"虎子"改成了"马子",一直传到现在。

内容来自www.jirehuo.com

宋朝的时候,文人们开始在书里记录这些生活琐事。 内容来自www.jirehuo.com

有个叫吴自牧的读书人,他写了本《梦粱录》,专门记载南宋都城临安的生活场景。 内容来自www.jirehuo.com

  copyright jirehuo.com

书里头就提到了"马桶"这个词,说明那会儿这名字已经叫开了。 内容来自www.jirehuo.com

从唐朝的"马子"到宋朝的"马桶",名字越叫越顺口,也越来越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copyright jirehuo.com

这东西的演变过程也挺有意思。 本文来自jirehuo.com

最开始就是个简单的陶罐,后来有钱人家开始用铜的、锡的,讲究的还在上面刻花纹。 copyright jirehuo.com

到了明清时期,瓷器烧制技术发达了,“夜壶”也跟着升级,青花瓷的、粉彩的,看着都不像是个“夜壶”,倒像是工艺品。 本文来自jirehuo.com

2

copyright jirehuo.com

北方人家离不开的家伙什儿

“夜壶”这东西在不同地方的待遇可不一样。

挤热火,www.jirehuo.com

南方温暖,房子里没暖气也冻不着,半夜起来上个厕所也就是走几步路的事。可北方就不一样了,特别是东北、华北那些地方,冬天冻得厉害。

本文来自jirehuo.com

你想一下,三九天的晚上,外头零下二三十度,北风呼呼地刮,你半夜想上厕所了。那会儿的厕所可不在屋里,都得出门。 挤热火,www.jirehuo.com

  挤热火,www.jirehuo.com

穿着单衣从热被窝里爬出来,再穿上厚棉袄,戴上帽子,走到院子里的茅房,这一套下来人都冻透了。要是老人或者孕妇,这么一折腾说不定就病了。

挤热火,www.jirehuo.com

所以北方人家必备“夜壶”。晚上睡觉前,把“夜壶”放在床边,半夜起来也不用出门,用完盖上盖子,第二天早上再倒掉。这在当年可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智慧。

copyright jirehuo.com

除了御寒,行动不便的人也离不开“夜壶”。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或者生病躺在床上,有个“夜壶”在旁边就方便多了。 内容来自www.jirehuo.com

  挤热火,www.jirehuo.com

古代的医疗条件差,人一病就得躺好些天,“夜壶”这时候就是必需品。有些富贵人家,还专门给病人准备精致的“夜壶”,显得体面。 copyright jirehuo.com

民间还流传着一些讲究。新媳妇进门,婆家要准备一套完整的生活用品,“夜壶”就是其中之一。 挤热火,www.jirehuo.com

有的地方还要在“夜壶”里放几个铜钱,寓意"马到成功",日子越过越好。虽然只是个生活用具,但也被赋予了美好的愿望。 copyright jirehuo.com

3

内容来自www.jirehuo.com

这器物男女用着大不同

说到“夜壶”的设计,这里头可有门道了。 内容来自www.jirehuo.com

你仔细看古代的“夜壶”,会发现它们长得都挺像:一个肚子大大的壶身,上头一个小小的壶口,还带着一个把手! 本文来自jirehuo.com

这种设计对男人来说挺合适,壶口小不容易洒,用起来也方便。

挤热火,www.jirehuo.com

可女人用这种小口“夜壶”就麻烦了。 本文来自jirehuo.com

女性的生理结构跟男性不一样,小口设计根本没法用。那古代女性怎么办呢?古人也不傻,很快就想出了办法。

挤热火,www.jirehuo.com

 

copyright jirehuo.com

工匠们专门为女性改良了“夜壶”的设计。女用“夜壶”看着和男用的差不多,但仔细看会发现关键的区别:壶口明显大了不少,而且呈现出漏斗的形状。 内容来自www.jirehuo.com

这个漏斗口设计得很巧妙,开口够大,边缘还做得光滑,女性使用起来就舒服多了。

copyright jirehuo.com

有的女用“夜壶”还在壶口周围加了一圈平整的边沿,坐上去更稳当。讲究的人家,这个边沿还会包上软布,冬天用也不觉得冰凉。

挤热火,www.jirehuo.com

 

copyright jirehuo.com

壶身的大小也有区别,女用的一般做得大一些,毕竟用起来姿势不同,空间得够。

本文来自jirehuo.com

制作这些“夜壶”的工匠们,把男女用品分得清清楚楚。在一些瓷器作坊里,专门有人负责烧制女用“夜壶”,连釉色都要挑女性喜欢的。

copyright jirehuo.com

有钱人家的闺房里,那“夜壶”上画着花鸟图案,配着红木盖子,放在屏风后面的凳子上,外人根本看不出来那是个“夜壶”。

本文来自jirehuo.com

4 copyright jirehuo.com

山里大娘把它当成了烧水壶

现代社会马桶普及了,“夜壶”渐渐消失了。

本文来自jirehuo.com

可就在前些年,北方一些偏远山区还能挖到古代的“夜壶”。这些东西埋在地下几百年,被挖出来后,经常闹出些啼笑皆非的事。

挤热火,www.jirehuo.com

有个村子里,一位大娘在自家后院挖地的时候,刨出来一个陶制的壶。这壶看着挺精致,虽然有些年头了,但釉色还在,没摔坏。 内容来自www.jirehuo.com

大娘看着这壶有个把手,壶口虽然有点大,但也能倒水,就琢磨着这是个烧水壶。她把壶洗干净,还真拿来烧过几次水。 本文来自jirehuo.com

 

挤热火,www.jirehuo.com

后来村里来了个收古董的贩子,到处收老物件。大娘想着这壶可能值几个钱,就拿出来给贩子看。

挤热火,www.jirehuo.com

贩子一看,差点笑出声来。他告诉大娘,这不是烧水壶,这是古代的“夜壶”。大娘当时就愣住了,脸一下子红了,说自己还用这壶烧过水喝过。 copyright jirehuo.com

贩子仔细看了看,说这是清代的女用“夜壶”,从壶口的形状就能看出来。 copyright jirehuo.com

他还给大娘科普了一番,说这种东西在古玩市场还真有人收,因为能反映古代的生活方式。大娘听完哭笑不得,赶紧把壶扔到一边,说什么也不要了。

本文来自jirehuo.com

  本文来自jirehuo.com

这事在村里传开了,大家都笑话大娘。 本文来自jirehuo.com

不过笑归笑,也有人琢磨着自家地里会不会也埋着这种东西。后来还真有几户人家挖出了“夜壶”,但都认得了,没再闹笑话。

本文来自jirehuo.com

这些从地下挖出来的“夜壶”,见证了古人的生活痕迹。虽然它们的功能现在看来很土,但在当年,这就是千家万户必备的生活用品。

内容来自www.jirehuo.com

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谁家都得有。有的“夜壶”精美异常,有的朴实无华,却都承载着同样的生活需求。 挤热火,www.jirehuo.com

  挤热火,www.jirehuo.com

《——【·结语·】——》

古代“夜壶”,从名字的变迁到设计的改良,古人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上一点不含糊。 本文来自jirehuo.com

男用的小口,女用的大口,看似简单的区别,背后是对生活细节的用心。

本文来自jirehuo.com

现在这些老物件虽然不再使用,但它们提醒着咱们,古人的生活也有自己的精彩。 挤热火,www.jirehuo.com

下次再看到这些东西,别光觉得土气,得想想古人在那个年代,是怎么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 内容来自www.jirehuo.com

信息来源 内容来自www.jirehuo.com

《梦粱录》(宋)吴自牧著

内容来自www.jirehuo.com

《中国古代日常生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文来自jirehuo.com

《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 挤热火,www.jirehuo.com

《唐代避讳制度研究》,中华书局

本文来自jirehuo.com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挤热火立场。
  • 除作者申明原创版权外,所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bybook@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0.096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