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刘备、曹操三人分别是三国时期东吴、蜀汉、曹魏的开创者,凭借能力在三国开创了一片基业而留名,三国第一代无一不是将星璀璨,天纵奇才。正所谓打天下难,治天下更难,然而关于他们的儿子们,却没有父辈的那份雄心壮志和功成名就,几乎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那么问题来了,三国的二代们,为什么大多很败家?
孙权,曹操,刘备剧照 二代危机放眼整个中国古代史,不光三国时代存在二代守业困难问题,其他朝代也或多或少存在二代问题。我们暂且称之为二代危机,也可以称之为瓶颈危机。需要强调的是,瓶颈期一般要长于二代危机。我们先来看一下,为什么会出现二代危机。 其一,二代处于从创业向守成的过度阶段。新王朝建立开始,人们还没有形成忠心的概念。这时候无论是一般大臣还是普通老百姓内心还处于混乱之中,大家内心还没有对新王朝产生效忠的心理。 其二,新王朝的二代期需要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重新分配问题,封建官僚体制、政治的转变问题,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调整,以及解决官僚腐败等问题。如果一代统治者和二代统治者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王朝就可以实现平稳的过渡,如果一代来不及解决,而二代又能力不够,许多王朝则很难渡过这个二代期。 其三,新王朝面临着王朝同农民之间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矛盾,以及政权外等多方面的矛盾。而新建立起来的王朝在处理这些矛盾的时候,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处理不好就很难渡过这段瓶颈时期。 时势造英雄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并非任何时候都能造就曹操,孙权,刘备的,他们的功业是不可复制的。他们个个身经百战,迭挫强敌后方奠定了各自的基业。在第一代里,战火频发,社会混乱,前期黄巾之乱,涌现出一大批文臣武将,18路反王,此时英雄出身没有那么重要,造就丰功伟业的机会相对会更多。 等到二代时,时局基本已经稳定了,那时候三角关系稳定、疆域也保持的不错,士族崛起,贫民再难以抗衡精英阶层,也就没有了那么多的建功立业的机会了。即使取得了成就,也不如他们的父辈那么出名,难以与第一代媲美。 政通人和,不思进取俗话说得好,“栽得好梧桐,自有凤来栖。”人才发展,除需要自身不断进步,外部环境也是重要因素。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集体,哪里的人才环境好,哪里的人才成长就快、聚集就多、活力就强。三国二代们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呢?政通人和。三国二代们开始偏安一隅,立刻歌舞升平不思进取了。 其一,三国二代们享受着父辈带来的辉煌与荣誉,过分地追求安逸。比起艰苦打下基业的一代,他们没有经历过太多真正的战火,不懂得战争征讨的艰辛。有的二代也因此而养尊处优,飞扬跋扈。 其二,就是第一代收纳了很多的贤臣名臣,国家的大事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下,第二代没有那么多的机会进行锻炼。比如刘备的儿子刘禅,国家的大事都在诸葛亮的掌控之内,作为君主的他基本上只管礼仪之事。
诸葛亮
教育问题 其一,父辈因为忙于征战,疏忽了对二代的教育问题。就如刘备在后来开始给儿子刘禅安排老师,制定教育计划,但短短的两年时间,刘备就去世了。刘禅并没有真正学习到什么东西,就继位了。这也导致了他以后的平庸。还有周瑜的儿子周胤是因为周瑜早逝,没有来得及亲自教育儿子。
周瑜剧照
其二,创一代擅长的是创业,也没有多少守业的经验可以交给后代,虽然他们自己经历了皇朝兴衰,知道勤奋开拓,但是下一代人便没有这样的经历,生活相对较好,失去了危机感,造成了一代不如一代。 阶级固化 那些开国君王明白江山的来之不易,也大都经历过挫折和磨练,所以他们会努力提高自身、勤于政事,以求江山稳固,第二代的继承者有些也见证了父辈打江山的不易,也多少知道民间的疾苦,所以大多数的第二代皇帝还是有所作为的。 到了第三代,这些皇位继承人从小就在深宫大院里长大,享受着无穷的人间富贵,他们既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也不了解民间的实际情况,在这种安逸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皇三代自身水平肯定无法与他们的祖辈们相比,所以每个王朝随着统治时间的推移,统治者的水平越来越差,越来越没有作为,所以所有的封建王朝都没有逃脱由盛而衰直至灭亡的轮回圈。 三国时期的败家二代们魏国 曹操为了立储,大费周折,最后选出来的曹丕,似乎也的确比曹植更适合治理国家。看起来,曹丕算是三国二代中最能干的一个,他本人智商也够用,加上曹操留下的一些班底辅佐,不再遮遮掩掩而是替代了刘家坐江山。 但曹丕最多算是个守成的二世祖,毛泽东就曾评价说,“曹丕远不如曹操”,“曹丕在政治上也平庸”。曹操给曹丕留下了一个强大的政治班底,这帮子人辅佐曹丕。可曹丕却没有给自己的儿子留下多少。败完了曹操给他的东西,他也差不多死了。还留下了一个后患,司马家族。也是从他开始,就已经逐步在把自家天下,拱手送给司马家了。
曹操剧照
而且“二世祖”曹丕在位期间扩建后宫,招纳大量的后妃,沉溺于美色。 蜀国 想当初刘备何等英雄!流转各地,髀肉复生,百折不挠,纵横半生,终不为下,怎么就生了个乐不思蜀的刘禅?诸葛亮在世时,早已帮刘禅规划好一切。不过他重用太监黄皓,之后更是听信谯周的话语,轻易选择投降,仍然丢了江山当了俘虏。刘备的儿子被称扶不起的刘阿斗,刘禅也算是大智如愚款的,或许,他的大才都用在了如何保全自己上,反倒是乐不思蜀,叫人记忆犹新。
刘禅剧照
吴国 周瑜当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引来一段美赞,但是他的儿子周胤却十分败家,诸葛瑾、步骘曾评价他:“故将军周瑜子胤,昔蒙粉饰,受封为将,不能养之以福,思立功效,至纵情欲,招速罪辟。”周胤只顾吃喝娱乐,不理大事。而孙权也说过:“而胤恃此,酗淫自恣,前后告喻,曾无悛改。”最终周胤被贬为平民,病死于庐陵。
孙权剧照 三国时期的那些“异类”二代们世上的事总有例外,纵然三国的二代们大多败家,但是还是有少数有所作为的三国二代。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早年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多次抗击蜀汉的北伐,而且履历战功。后来跟他的哥哥司马师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最后的时候派遣钟会、邓艾、诸葛旭兵发三路灭亡了蜀汉。
司马昭画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人的历代王朝,不仅仅是三国时代,都有这个特点,第一代打天下的人,勇敢智慧,有胆略,可以驾驭各种各样的复杂的艰难的问题。而他们后来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都是在蜜罐子里长大的,他们可能生活在和平时代,长在深宫之中,得到的历练不多,所以很难跟他们父辈们一样优秀。
参考文献: [1]朱一玄. 三国演义资料汇编[M].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2]陈寿. 三国志集解[M]. 中华书局, 1982. [3]刘季高. 东汉三国时期的谈论[M]. [4]陈义钟. 三国演义:会评本[M]. 1986. [5]沈伯俊. 《三国演义》刘蜀后期人物三论[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