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皇帝挑选继承人也看儿子们的身体状况,乾隆帝就曾因为八子永璇有脚疾而将其排除在继承人之外。但是也有皇帝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挑选了生理有缺陷的儿子作为继承人。然而纵观历史,这些有生理缺陷的皇帝并没有给自己的朝代带来辉煌,反而都是江河日下。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皇帝。 1、汉成帝刘骜刘骜是西汉第十二位皇帝,汉元帝刘奭嫡子,母王政君。前33年继位,《汉书》载「行步偏枯」,疑似中风导致行走跛行,需搀扶行动。《汉书·外戚传》称其晚年因纵欲过度“体常疲乏,行步迟涩”,疑似中风前兆。太医曾谏其节制房事,但成帝仍沉迷赵飞燕姐妹,最终暴毙。《资治通鉴》评其“耽于宴乐,怠于政事”,体质虚耗严重。
汉成帝刘骜
刘骜5岁被立为太子,汉元帝曾因其“宽博谨慎”而认可。但元帝后期宠幸傅昭仪,欲改立其子刘康。关键时刻,元帝近臣史丹跪谏“太子天下本,不可动摇”,并强调刘骜为嫡长子且无过失。元帝受儒家礼法约束,加之王政君家族势力渐起,最终维持原议。前33年元帝病逝,19岁的刘骜顺利继位,外戚王氏(王凤等)自此掌控朝堂。 刘骜在位26年,前期尚能理政,后期完全放任外戚专权,王凤兄弟五人均封侯,埋下王莽篡汉隐患。其执政特点为“三弃”:弃贤臣(贬黜王章等忠臣)、弃边防(匈奴屡侵不制)、弃民生(关中饥荒“人相食”仍建霄游宫)。前7年因服用过量春药“慎恤胶”,暴毙于赵合德寝宫,终年45岁。《汉书》直指其死因“精泄而出不能止”,死后王莽迅速崛起,西汉进入崩溃倒计时。 2、汉哀帝刘欣汉哀帝刘欣是西汉第十三位皇帝,汉成帝侄,定陶王刘康之子,母丁姬。19岁继位,史载其“痿痹,不能行步”(《汉书·哀帝纪》),疑患小儿麻痹症导致肢体萎缩,行动需搀扶。《资治通鉴》称其“身弱多病”,常因“血气未定”而面色苍白。太医记录其“阴虚阳亢”,长期服丹药调养。执政后期因过度服用“寒食散”加重病情,终年25岁暴亡。
汉哀帝刘欣
汉成帝无子,在赵飞燕姐妹干政下,被迫选择宗室子。刘欣被选中得益于三重运作:①祖母傅太后(元帝妃)贿赂成帝宠臣赵昭仪;②成帝考察时,刘欣对答《诗》《书》显才华;③生父定陶王刘康曾被元帝属意,具备法理基础。前8年,成帝以“兄弟之子犹子也”为由,废原太子刘兴(中山王),改立刘欣为嗣。次年成帝暴毙,刘欣在王氏外戚默许下登基。 刘欣在位6年尝试改革,初期颁布“限田限奴婢令”抑制豪强,但遭外戚丁氏、傅氏反扑流产。后期沉迷与男宠董贤的同性恋关系,赐其“断袖”殊宠,国库半数赏董家,朝政混乱。《汉书》载“百姓贫,盗贼多”,关东饥荒“人相食”。前1年服丹药后吐血身亡,死前传玉玺于董贤遭群臣反对。王莽借机复出掌权,西汉进入灭亡倒计时。其统治加速了社会矛盾总爆发,史称“汉哀折祚”。 3、晋惠帝司马衷司马衷是西晋第二位皇帝,晋武帝司马炎次子,母杨艳皇后。9岁立为太子,290年继位。史载其"为人戆騃",智力低下,《晋书》记载他无法理解"百姓饿死"与"何不食肉糜"的因果关系。太医诊断其"先天不足,神智昏弱",近臣称其"不能辨菽麦"。其愚钝被朝野公认,常需侍从代答政务。
晋惠帝司马衷
晋武帝司马炎曾因太子愚笨欲废储,但受到三方面制约:①杨皇后及外戚杨骏坚持嫡长子继承制;②朝臣荀勖、冯紞等以"太子仁孝"为由劝阻;③司马炎发现皇孙司马遹(司马衷之子)聪慧,幻想将来传位孙子。加之司马炎晚年沉迷享乐,最终在278年通过"密封考题"测试(实际由东宫官员代答)后,维持原议,290年司马炎病危时正式传位。 司马衷在位17年形同傀儡,初期由杨骏辅政,291年贾南风发动政变夺权,引发八王之乱。期间军阀混战导致洛阳三次被洗劫,史载"中州万姓,十不存二"。304年匈奴刘渊趁机起兵,中原失控。306年司马衷被东海王司马越挟持返洛,途中食毒饼暴毙,时年48岁。《晋书》隐晦记载"食饼而崩",实为司马越清除障碍之举。其统治彻底摧毁西晋根基,直接引发永嘉之乱。 4、晋安帝司马德宗司马德宗是东晋第十位皇帝,晋孝武帝司马曜长子,母陈归女。397年继位,史载其“幼而不慧,口不能言,至于寒暑饥饱亦不能辨”(《晋书》),是中国史上罕见的重度残疾皇帝,生活完全依赖宫人照料。《资治通鉴》称其“虽长大,犹婴孩”,终生无自主行为能力,朝政皆由权臣操控。
司马德宗
按说像司马德宗这样的人如果成为皇帝必然会危害国家,但是他还是被立为了太子,主要还是门阀政治的博弈:①孝武帝396年暴毙(疑被妃子弑杀),未及安排后事;②权臣司马道子(孝武帝弟)为掌权,力推嫡长子继位;③门阀士族为维持政局稳定,接受傀儡皇帝。其弟司马德文年幼且健康,但司马道子以“嫡长制”为由,联合琅琊王氏等大族于397年拥立15岁的司马德宗,便于外戚与权臣共同操控朝局。 司马德宗在位22年形同虚设,先由司马道子专权,后经历桓玄篡位(403年)、刘裕平叛等乱局。409年刘裕掌权后,将其彻底架空。418年刘裕为篡位,派王韶之缢杀司马德宗,伪称“病亡”,时年37岁。其弟司马德文被立为过渡皇帝,次年东晋灭亡。《晋书》直言其“终为刘氏所戕”,一生未参与任何政事,成为门阀与军阀博弈的牺牲品。 5、北齐后主高纬高纬是北齐第五位皇帝,武成帝高湛次子,母胡皇后。565年继位,史载其“性懦口吃”(《北齐书》),面对朝臣常“结舌不能言”,需宦官传话。《资治通鉴》称其“言语迟钝”,且有怪异行为癖好,如给宠物封官、建“贫儿村”扮乞丐取乐。太医记录其“肾气亏虚”,沉迷媚药导致“目眩耳鸣”,是南北朝著名的昏聩之君。
高纬影视形象
高纬被立储因权臣和士开与胡太后的政治交易:①561年武成帝高湛为享乐提前退位,需立傀儡;②嫡长子高纬生母胡太后掌后宫,联合和士开排挤庶长子高俨;③高湛迷信“次子克星”预言,认为高纬懦弱易控。565年高湛禅位,自居太上皇仍掌实权,9岁的高纬成名义皇帝,实际沦为胡太后、和士开操纵朝政的工具。 高纬在位12年荒淫暴虐,诛杀名将斛律光、兰陵王高长恭,导致北周宇文邕趁机灭齐。577年北周攻破邺城,高纬携宠妃冯小怜逃亡被俘。《北齐书》载其被俘后仍求“乞小怜归”,遭北周武帝讥讽。同年被押送长安,以“谋反”罪名处决,终年22岁。其执政期间赋税苛暴,“宫女宝衣玉食,士卒敝履糟糠”(《隋书》),加速了北齐政权崩溃,成为“无愁天子”亡国典型。 6、唐顺宗李诵唐顺宗李诵是唐德宗李适长子,母昭德皇后王氏。805年继位,在位仅186天。史载其“风疾,瘖痖”(《旧唐书》),即中风导致失语和偏瘫。《资治通鉴》称其“自贞元二十年(804年)九月病风,不能言”,继位时已瘫痪卧床,政务需宦官、近臣转达。《新唐书》记载其“口不能决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全程瘫痪的皇帝,实际执政能力完全丧失。
唐顺宗李诵
李诵26岁被立为太子,虽经历郜国公主案(其岳母涉巫蛊)险遭废黜,但德宗坚持“嫡长子继承制”。贞元二十年(804年)李诵中风后,德宗仍拒绝改立舒王李谊,临终前向翰林学士郑絪口谕:“太子仁孝,国本不可易”。805年德宗病逝,宦官俱文珍等扶持李诵继位,实为利用其病体操控朝局,避免皇权更迭引发藩镇动荡。 李诵在位期间,王叔文、王伾等发起“永贞革新”,试图抑制宦官、裁冗官,但遭俱文珍等反扑。宦官集团联合藩镇逼迫顺宗禅位,805年八月传位太子李纯(宪宗),改元永贞。退位后幽居兴庆宫,《新唐书》载“内禅之际,疾久不平”,疑被宦官长期下毒。806年暴亡,终年46岁,《资治通鉴》隐晦称“上崩于会宁殿”,实际是唐廷宦官专权首次废立皇帝的成功案例,标志中晚唐皇权彻底衰落。 7、宋度宗赵禥宋度宗赵禥是南宋第六位皇帝,宋理宗赵昀侄儿,因理宗无子被收为养子。史载其“七岁始言”(《宋史》),幼年智力发育迟缓,口齿不清。《癸辛杂识》称其“言讷气弱”,登基后仍显愚钝,常需大臣逐句解释奏章。太医私下记录其“先天不足,神思涣散”,《续资治通鉴》直言他处理政务时“茫然如堕云雾”,是南宋最暗弱无能的君主之一。
宋度宗赵禥
宋理宗原欲立血缘更近的宗室子赵与芮,但权臣贾似道为掌控朝局,联合皇后谢道清力挺赵禥。理宗担忧赵与芮成年后难以控制,最终妥协。1260年立赵禥为太子,因其愚钝引发争议,理宗强行以“孝悌仁厚”为由册封。1264年理宗病逝前,贾似道伪造“理宗手诏”巩固赵禥继位合法性,确保自身权柄延续。 赵禥在位十年沉溺酒色,将朝政全权委任贾似道,纵容其篡改战报、隐瞒襄阳被元军围困六年的危机。1273年襄阳陷落,南宋门户洞开,赵禥仍终日宴饮,史载“一日御三十余女”(《续资治通鉴》)。1274年因纵欲过度病亡,终年35岁。其子宋恭帝继位仅两年,元军攻破临安,南宋名存实亡。赵禥统治加速了南宋崩溃,被评“昏聩甚于前代”。 小结: 汉成帝刘骜晚年中风仍纵欲亡身,致使外戚专权埋下王莽篡汉祸根;晋惠帝司马衷"何不食肉糜"的愚钝引发八王之乱,摧毁西晋根基;南宋度宗赵禥先天愚弱纵容贾似道,导致襄阳失守加速灭亡。另有汉哀帝瘫痪服丹暴毙、晋安帝重度残疾沦为权臣傀儡、北齐后主口吃昏庸亡国等案例。这些身患残疾或智力缺陷的帝王,多因礼法制度或权臣博弈上位,执政期间普遍出现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民生凋敝等问题,最终皆使王朝陷入衰败旋涡,折射出专制体制下继承人选拔机制的重大缺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