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焉的本意,也许是想限制地方官吏,强化王室的权力,但“废史立牧”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将权力收归中央朝廷,反而造就了更大权力的地方势力——州牧。
如果说朝廷原先对刺史、太守这些地方官员还有所节制的话,那对逐渐壮大的州牧,则几乎完全失去了控制,只能任其尾大不掉,独霸一方。
东汉末年的各路诸侯,如袁绍、曹操、袁术、刘表、刘备、吕布等,几乎都是从州牧起家,或者有担任州牧的经历。
他们为了争夺地盘,发展势力,必然相互火拼,天下动乱。
其实,刘焉提出“废史立牧”,还有一个小小的“野心”。
也许是年岁渐老,刘焉开始考虑为子孙后代传下一份基业。
他最早的打算是想担任交趾牧。
南方的交趾远离京师,虽说偏远了些,但形势稳定,天高皇帝远,正是理想的“桃源之地”。
刘焉想在此经营,过过土皇帝的瘾,也是人之常情。
为什么又说他有野心呢?
就在刘焉准备到交趾走马上任时,侍中董扶说了一句话,而刘焉又完全相信,为此临时改变主意,这就彻底暴露了他的野心。
董扶,字茂安,广汉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著名的经学家、谶纬家。
董扶少时师从名儒杨厚,与当时大名鼎鼎的任安(杜微、杜琼的老师)、周舒(周群的父亲)系同窗好友,名显天下。
学成后,董扶回到家乡,传经授课,除了蜀中子弟,全国各地都有很多人慕名前来求学。
期间,前后宰府十辟,公车三征,再举贤良方正、博士、有道,董扶都称疾不就。
汉灵帝时,大将军何进得知董扶的大名,对他非常器重,征拜为侍中。
董扶对刘焉说:“京城洛阳将要发生大乱。我夜观天象,发现益州地区有天子之气。”
两汉时期,谶纬之说大行于世。每有大事将要发生,往往有童谣什么的先行传唱,而后又一一应验。因此,信奉谶纬的也就大有人在。
董扶当时号称儒宗,名气非常大。
听他这一说,刘焉心动了,交趾也不去了,急忙跑到皇帝那里,要求去益州。
此时的益州并不稳定。
益州刺史郤俭昏庸无能,完全凭借钱财才买得益州刺史这一职位,到任后仗着天高皇帝远,干起了土皇帝的勾当,横征暴敛,残酷盘剥百姓,弄得天怒人怨,怨声载道。
马相、赵祗等人在绵竹县聚集数千人起义,自号黄巾,杀了绵竹县令李升,队伍壮大到十多万人。
起义军攻破雒县,攻占益州(今四川广汉北),杀了刺史郤俭,又进击蜀郡(今四川成都市)、犍为(今四川眉山市彭山区东),旬月之间,破坏三郡。
马相以三郡之地,也想过过皇帝的瘾,自称“天子”,又派兵进犯巴郡(今重庆北嘉陵江北岸),杀郡守赵部。
汉灵帝此时还不知道益州已经乱成一锅粥,只接到了关于益州刺史郤俭贪赃枉法,暴虐害民的报告,加之刘焉自动请缨,于是任命刘焉为监军使者、益州牧,封阳城侯,前往益州逮捕郤俭,整饬吏治。
董扶既然认定了刘焉有天子气,自然誓死跟随,与太仓令赵韪都辞去官职,随同刘焉到益州去。
吴懿(一作吴壹,?-237年),字子远,兖州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人,因叔叔吴匡与刘焉的交情好,也带着全家人跟随刘焉入蜀。
此时益州乱军四起,入蜀的道路不通,刘焉只好暂驻在荆州东界,观察形势,伺机而动。
益州从事贾龙与犍为太守任岐带领数百人,在犍为东界召集逃散的官吏和将士,征得千余人,进攻马相,没用几天时间就打败了马相,收回失地,肃清了益州境内的叛军。
贾龙于是迎接刘焉入益州,治所定在绵竹县(今四川德阳市北)。
刘焉上任后,任命贾龙为校尉,将他迁到绵竹居住。
同时,他极力实行宽容恩惠的政策,安抚收容逃跑反叛的人,其实是另有图谋。
之后,刘焉独霸一方,父子二人在益州苦心经营二十多年。
当中原连年战乱时,益州独善其身,成为难得的“世外桃花源”。
无数的流民进入西川,被悉数收编,组成了一支“东州兵”,成为精锐之师。
讨伐董卓之时,刘焉拒不出兵,制造了千余辆天子所用的车具仪仗,意欲称帝,但被天降大火烧得一干二净。
正如侍中董扶所预言,益州果然有天子之气。只不过,这天子不是刘焉,也不是他的儿子刘璋,而是外来的刘备。
此是后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