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国古代历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很多人一提读历史就犯怵:要么是满页的年号、人名堆得像乱码,要么是学术术语绕得人头晕,总觉得“这玩意儿跟我没关系”。但其实啊,历史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选对了书,你会发现它比权谋剧还刺激,比职场指南还实用,甚至能帮你看懂今天的很多事儿。下面这十本,是我结合2025年最新的历史研究趋势、老书的持久影响力,再加上自己啃了十几年历史的真实感受选出来的。没什么套话,每本都给你说透:它好在哪,为啥普通人也该读,甚至会跟你掰扯点“别人没说透”的犀利观点。按历史脉络和读起来的“实用度”排的序,从入门到深读都覆盖到了,放心看。
读历史不是为了“显得有文化”,也不是为了背“秦始皇统一六国是哪年”,而是为了“从过去的事里,学到现在能用的东西”。比如读《万历十五年》,能明白“制度僵化有多可怕”,所以现在工作中要主动变通;读《东晋门阀政治》,能明白“平衡的重要性”,所以跟人相处时别太极端;读《国史大纲》,能明白“民族的韧性”,所以遇到困难时别轻易放弃。
这十本书,有两千多年前的经典,也有几十年前的新作;有严肃的学术书,也有通俗的故事书。不管你是想入门,还是想深读,总有一本能让你觉得“哦,原来历史这么有意思,原来历史能帮我这么多”。别再觉得“读历史没用”了,挑一本开始读吧——你会发现,很多你现在困惑的事,历史里早就有答案了。
书目
(共10部)
No:1
史记
推荐指数:★★★★★
中国历史的“第一本人物传记”,敢说真话的硬骨头
推荐语:
要是只能选一本中国史书,我肯定选《史记》——不是因为它最“全”,是因为它最“活”。司马迁牛在哪?他没把历史写成帝王的“功劳簿”,而是给刺客、商人、农民都留了位置。比如《刺客列传》里写荆轲,没光说他“刺秦”多英勇,还写他跟高渐离喝酒唱歌、哭着道别,活脱脱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比好多帝王本纪还让人记得住。
而且《史记》这书最难得的是“敢说”。司马迁写汉武帝,没少提他穷兵黩武、求仙问道的荒唐事,要知道他当时就靠汉武帝给的俸禄吃饭,这胆子搁现在都算“硬骨头”。后来人说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点不夸张——文笔好到能当散文读,干货多到能当工具书查,入门读《史记》,能先搞懂“历史不是冰冷的数字,是人的故事”。
别觉得老书难读,现在有很多带注释的版本,比如中华书局的白话本,初中生都能看懂。我建议先从“列传”读起,比如《项羽本纪》《陈涉世家》,比看古装剧还上头。
No:2
资治通鉴
推荐指数:★★★★★
想搞懂“怎么做事”,就看这本“古代时政指南”
推荐语:
如果说《史记》是“人物纪录片”,那《资治通鉴》就是“年度时政综述”——司马光写这本书,根本不是为了让后人背历史,是为了给皇帝“上课”:你看,过去的人这么做就成了,那么做就败了,你可别瞎搞。
《资治通鉴》专挑最关键的1362年写,从周威烈王到五代,全是“治乱兴衰”的大事。比如写安史之乱,不光说安禄山怎么造反,还写唐玄宗前期多英明、后期怎么宠杨贵妃误事,甚至细到宰相李林甫怎么“口蜜腹剑”——读这些,你能明白“一个王朝怎么从好好的,一步步走下坡路”。
很多人觉得《资治通鉴》这书厚得吓人,其实不用全读。推荐先看胡三省注的版本(权威),或者选白话本,挑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比如“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王安石变法”,看完你会发现:现在职场里的“站队”“决策失误”,跟古代朝廷里的事儿,逻辑居然差不多。我身边做管理的朋友,好多都把《资治通鉴》当“参考书”看,比读什么“领导力鸡汤”管用多了。
No:3
國史大綱
作者:钱穆
推荐指数:★★★★★
抗战时写的“民族精神书”,读了能明白“我们是谁”
推荐语:
同样是钱穆的书,《国史大纲》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不一样——它是钱穆在抗战时期写的,那时候国家快亡了,他躲在云南的山洞里,一边躲炸弹一边写,就是想告诉中国人:“我们的历史不是一团糟,我们有过辉煌,有过坚韧,别放弃”。
这本书是“通史巨著”,从远古写到民国,但核心不是“堆史料”,是“讲精神”。比如他讲宋朝,不说“宋朝总打败仗”,而是说“宋朝的文官制度、科技水平、文化繁荣,都是世界第一,就算被外族打败,文化也没断”;讲明朝,不说“明朝皇帝多奇葩”,而是说“明朝有郑和下西洋的气魄,有王阳明的心学,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些都是我们的骄傲”。
现在很多人读《国史大纲》,觉得“有点老了”,但我觉得它最珍贵的是“情怀”——钱穆在书里说“凡读本书者,必当先知此书之著述,非为某一朝代辩护,乃为中华民族辩护”。我每次读的时候,都能感受到那种“在危难中,靠历史给自己打气”的力量。如果你觉得“现在的生活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可以读读这本书,《国史大纲》会告诉你:“我们的民族经历过比现在更难的事,都扛过来了,你也可以”。
No:4
明朝那些事儿
作者:当年明月
推荐指数:★★★★
把历史“拉到普通人面前”的神作,入门必看
推荐语:
很多人觉得“读历史得从经典开始”,但我觉得,要是你从来没读过历史,先看《明朝那些事儿》——它不是“学术书”,是用小说笔法写的正史,但比任何入门书都管用,因为它“让历史活了”。
当年明月写明朝,没用“洪武元年”“永乐大典”这种硬邦邦的词,而是像讲故事一样:“朱元璋小时候穷得爹娘都饿死了,后来当和尚、当乞丐,最后造反当皇帝,他这一辈子,就像从地狱爬上来的”;写王阳明,不说“心学多高深”,而是写他被流放、被追杀,最后在龙场的山洞里“顿悟”,还能带兵打仗——你会觉得“原来历史人物不是课本里的画像,是跟我们一样有喜怒哀乐的人”。
有人说“这本书太通俗,没深度”,但我觉得《明朝那些事儿》最大的功劳是“打破了历史的‘高贵感’”。在它之前,很多人觉得“历史是专家的事”,在它之后,好多人开始主动读《明史》《明实录》。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是先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才爱上历史的。豆瓣8.5分的口碑,不是吹的——《明朝那些事儿》就像历史的“敲门砖”,帮你打开大门,至于门后的风景,你可以再慢慢看。
No:5
中国通史
作者:吕思勉
推荐指数:★★★★
民国大佬写的“通史入门天花板”,没废话全是干货
推荐语:
要是你想系统了解中国史,又不想看一堆零散的书,吕思勉这本《中国通史》绝对是首选——它是民国时候就火的书,到现在还是很多大学历史系的入门教材,为啥?因为它“不绕弯子,只讲关键”。
吕思勉没像别的通史那样,按“夏商周秦汉”的顺序堆史料,而是抓了两条线:一条是“制度变迁”,比如科举怎么来的、赋税怎么变的;另一条是“文化演进”,比如儒家怎么从“小众学说”变成“官方思想”。他讲唐朝衰落,不说“安史之乱是转折点”就完事,还会告诉你“其实唐朝的均田制崩溃了,府兵制撑不下去,早就埋了祸根”——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事,没几个人能比。
顾颉刚说“精熟全史者唯此一人”,真不是吹的。《中国通史》这书语言特别平实,没有学术黑话,比如讲“井田制”,他会说“就是把地分成九块,中间的公田大家一起种,私田自己种”,小学生都能懂。我第一次读《中国通史》的时候,花了一周就看完了,合上书的第一感觉是:“哦,原来中国历史不是一堆朝代的堆砌,是有逻辑的”。
No:6
万历十五年
作者:黄仁宇
推荐指数:★★★★
用“显微镜”看明朝,颠覆你对历史的认知
推荐语:
如果你觉得“历史都是大事件”,那《万历十五年》会给你一巴掌——黄仁宇就盯着1587年这一年,没写打仗、没写变法,就写了几件“小事”:万历皇帝不想上班、海瑞死了、戚继光退休了、李贽开始骂儒家。
但就是这几件小事,他扒出了明朝的“致命伤”:不是皇帝懒,也不是大臣笨,是整个官僚系统“僵住了”。比如万历想立自己喜欢的儿子当太子,大臣们非不让,不是因为“礼法”,是因为大家都靠“守规矩”吃饭,你皇帝破坏规矩,我们的饭碗就没了;海瑞一辈子清廉,却没人敢用他,因为他太“较真”,破坏了官场的“潜规则”。
黄仁宇提出的“大历史观”,我到现在都觉得特别牛——他说“历史不是某个英雄或坏人决定的,是整个制度和文化推着大家走”。《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我读了三遍,每次都有新感受:比如现在看一些公司“流程僵化”,其实跟明朝的官僚系统,有点像。别觉得《万历十五年》是“学术书”,写得跟小说似的,一天就能看完,看完你会忍不住说:“原来历史还能这么读!”
No:7
万古江河
作者:许倬云
推荐指数:★★★
跳出“朝代更迭”,看中华文明怎么“活下来”
推荐语:
很多历史书都盯着“哪个朝代打赢了、哪个皇帝厉害”,但许倬云的《万古江河》不一样——他站在“文化融合”的角度,讲中华文明是怎么像一条河一样,从源头慢慢汇集成大江大河,还能在遇到“礁石”(比如外族入侵、战乱)时,不中断地流下去。
比如他讲唐朝,不说“贞观之治多牛”,而是说“唐朝的长安,有波斯商人、印度僧人、日本留学生,大家一起做生意、聊文化,这种包容,才是唐朝强大的根本”;讲元朝,不骂“蒙古人残暴”,而是说“元朝把西藏纳入版图,还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让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更紧了”。
《万古江河》这本书获得过“文津图书奖”,余英时、葛兆光这些大佬都推荐过。它最适合那种“读了很多朝代史,却没搞懂中华文明到底是什么”的人。我读完《万古江河》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的文明不是靠‘封闭’活下来的,是靠‘吸收别人的好,又保持自己的根’活下来的”,这对现在看“中西文化差异”也特别有启发。
No:8
东晋门阀政治
作者:田余庆
推荐指数:★★★
专讲“豪门怎么掌权”,比《琅琊榜》还刺激
推荐语:
如果你对“古代豪门怎么玩权力游戏”感兴趣,那田余庆这本《东晋门阀政治》,绝对比任何权谋剧都精彩——它就盯着东晋这一百多年,专讲“王、谢、袁、萧”这些大家族,怎么跟皇帝“互相拿捏”,搞出“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很多人觉得东晋“弱”,总被外族欺负,但田余庆告诉你:东晋能撑一百多年,全靠门阀士族和皇帝的“平衡术”。比如王家(王羲之他们家)一开始比皇帝还牛,皇帝想提拔新人制衡,结果谢家又起来了;后来桓温想篡位,各家又联合起来反对。这种“谁也吃不掉谁”的平衡,虽然让东晋没什么“大作为”,却也没早早亡国。
《东晋门阀政治》这本书是“中古政治史的典范”,但一点不晦涩。田余庆会把“门阀”比作“公司里的大股东”,皇帝是“CEO”——CEO想掌权,得看大股东的脸色;大股东想赚钱,也得靠CEO维持公司。看懂了东晋的门阀,你再看《红楼梦》里的四大家族,或者现在一些“商业联姻”,就能明白“权力平衡”是怎么回事。我身边做金融的朋友,好多都爱读《东晋门阀政治》这本书,说能学到“博弈思维”。
No:9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作者:钱穆
推荐指数:★★★
5个朝代的“政治说明书”,看懂古代怎么“管国家”
推荐语:
要是你想搞懂“古代的制度到底怎么运作”,别读那些厚得吓人的专著,先看钱穆这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它就讲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每个朝代只讲“政治、经济、军事”三件事,没废话,全是干货。
钱穆最牛的是“不偏激”,他不骂“古代制度全是独裁”,也不吹“古代制度多完美”,而是客观说“这个制度好在哪,后来为什么失灵了”。比如讲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他说“中书省出主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互相牵制,这是古代最好的分权制度”;但到了明朝,朱元璋废了丞相,把权力全抓在自己手里,结果后来太监专权更厉害——“你想把权力攥得越紧,最后越容易失控”。
钱穆说“对本国历史要有温情与敬意”,这本书就是最好的体现。它篇幅短,也就200多页,我建议读的时候拿个本子记:唐朝的科举怎么考,明朝的赋税怎么收,对比一下现在的制度,你会发现“很多问题,古人早就遇到过,他们的解决办法,现在还能参考”。
No:10
中国通史简编
作者:范文澜
推荐指数:★★★
用“新视角”看历史,明白“历史怎么影响现在”
推荐语:
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它跟前面的书都不一样,是用“唯物史观”写的通史,简单说就是“从老百姓的角度看历史,不是从皇帝的角度”。
范文澜不盯着“帝王将相”,而是讲“农民怎么种地、工人怎么做工、老百姓怎么生活”。比如他讲汉朝,不说“汉武帝多厉害”,而是说“汉朝的冶铁技术进步了,农民能用上好农具,粮食产量提高了,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讲宋朝,不说“宋词多优美”,而是说“宋朝的城市里有了夜市、有了茶馆,普通人也能逛街、喝茶,这是社会的进步”。
《中国通史简编》这本书开创了“唯物史观通史”的新范式,当年毛主席都推荐过。《中国通史简编》最适合那种“想知道‘历史怎么影响现在’”的人——比如你想知道“为什么我们现在重视‘民生’”,范文澜会告诉你:“因为历史上,凡是重视老百姓生活的朝代,都能长久;凡是只知道剥削老百姓的朝代,都很快灭亡”。
可能有人觉得“唯物史观有点老”,但我觉得《中国通史简编》的“平民视角”特别珍贵——历史不是皇帝的历史,是老百姓的历史,这一点,到现在都不过时。
 
编辑推荐
0.091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