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远古时代指的是夏、商、周以前的时代,距今4000年以上,在中国,重庆市巫山县发现的“巫山人”化石,有200万年的历史。此外,还发现了许多古人类化石,如年代稍晚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丁村人”等,数量很多、分布地域也很广。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只有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人们各尽所能、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为了生存与发展,他们必须选举公正、贤能的人当首领,以带领大家进行生产、抵御外来的侵扰。例如:中国远古时代部落联盟首领有巢氏带领族人诸如:建造房屋、袭叶为衣、首尝果实、实行土葬、族外通婚等。
古象雄文明
在富饶灿烂的藏族文化遗产中,辉煌鼎盛的古象雄文明以 “雍仲本教”的传播为主线而得到发展,由于本教文明产生的年代久远,传播地域广阔,对藏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重要影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世人根本不知道“古象雄文明”,甚至连许多西藏人自己都不了解。他们只认为印度文化对西藏文化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所有来自印度的文化” 都具有伟大的价值,并且错误地认定西藏本土宗教以及印度文明以外的东西对西藏文化的形成都没什么贡献和价值。就连很多藏人自己也都误认为,在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之前,西藏根本没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而且文化非常愚昧落后等等。这种荒谬的说法被一些正统的狂热者宣扬了数个世纪,正是由于这种状况的长期延续,导致了西藏真实历史和本土文化的遗失,同时也限制了学者们对古象雄文明和本教研究的兴趣,但此状况已经有所改变。
近几年考古发现纷纷证明:公元前一千五百年的古象雄文明才是西藏文明真正的根,公元7世纪灭于吐蕃王朝。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兼并统一西藏各部落,建立强盛的吐蕃王朝,并创立藏文,西藏正史开始书写。而近几年考古发现纷纷证明:古象雄文明才是西藏文明真正的根。
据汉文和藏文典籍记载,象雄古国(事实上是部落联盟),史称羌同、羊同;在7世纪前达到鼎盛。《藏族人口史考略》一文记载,根据军队的比例,象雄人口应不低于1000万。后来,吐蕃逐渐在西藏高原崛起,到公元8世纪,彻底征服象雄古国。此后,象雄文化渐渐消失。西藏本土古老宗教本教的文献被专家称为“象雄密码”。《吐蕃王统世系明鉴》记载:“自聂赤赞普至墀杰脱赞之间凡二十六代,均以本教护持国政。”而当时的古象雄文字,主要用于本教经书典籍的书写。 据《西藏王统记》《朵堆》等典籍记载:象雄人辛饶米沃祖师对过去原始本教进行了许多变革,创建雍仲本教,被称为西藏最古老的古象雄佛法。辛饶米沃祖师首先创造了象雄文字,并传授了“五明学科”:工巧明(工艺学)、声论学(语言学)、医学、外明学(天文学)和内明学(佛学)。古象雄文明就以“雍仲本教”的
作为西藏文化和云南纳西文化的共同根基,融合了中原、西亚和南亚三大文明精华的古象雄文明,时至今日却还依旧闪耀着光辉。对于古象雄文化来说,要使其“活起来”,无法绕过一部全景式反映象雄文明的百科全书——《象雄大藏经》。然而长期以来,因其缺乏汉译版本,致使我国对象雄文化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相比之下,国外对象雄文化的研究和重视程度已走在前面,催促着我们去挖掘和梳理这一宝藏。
居住特点
古代居民聚族而居,所以在今天发掘的遗址中可以看到居住时形成的聚落,在墓地中看到排列有序的墓群。人们在漫长的岁月中繁衍生息,人口不断增长。当增至一定数量时,就像细胞分裂那样又分离出新的氏族。它们之间以血缘为纽带,形成规模较大的部落。在原始社会后期,中华大地上有许多氏族、部落和部族。古史学家将它们分为华夏集团、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其中华夏集团以黄帝族和炎帝族为主体。它们最初居住在今天的陕西,后来分别向东发展,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它们与西进的东夷集团、北上的苗蛮集团发生过多次战争。传说在涿鹿之战中,黄帝和炎帝打败了以蚩尤为首领的东夷集团,使华夏集团的势力扩大到今天的山东境内。为了争夺联盟的首领,黄帝和炎帝在阪泉大战,炎帝战败。地处北域的黄帝乘势南下,使炎黄二族的势力达到长江和汉水流域,华夏集团的势力得到空前的扩展。以后的虞、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确立了华夏的特定地位,黄帝也成了华夏的共同祖先。
社会特点
在
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只有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人们各尽所能、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为了生存与发展,他们必须选举公正、贤能的人当首领,以带领大家进行生产、抵御外来的侵扰。因此,古史传说中出现了尧举荐舜、舜举荐禹,禹先举荐皋陶、皋陶死后又举荐益当部落首领的故事(但并没有成功),历史上称这种作法为“禅让”。这是一个人人平等、财富公有,因而没有争夺欺诈、也没有盗贼劫掠的时代。古代史学家们称这个时期的社会为大同社会。
传说故事
古代居民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在恶劣的环境中与各种自然灾害顽强地进行斗争。其中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久远:面对滔滔洪水,野兽肆虐,尧为了把民众从水患中解救出来,命鲧去治水。鲧用堵塞的办法治理,虽经九年努力,仍以失败告终。于是,舜命禹治水,禹总结了鲧治水的经验教训,改变堵塞而用疏导的办法。他一心一意地率领民众兴修水利、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八年(一说十三年)时间,终于征服了水患。这个传说反映了古代先民在自然灾害面前不屈不挠、积极抗争的无畏精神。
研究象雄文明:亟待中国之声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投入大量精力改善藏族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真正的藏文化也得到有效保护和挖掘,从而使一脉相承的本教在保护和继承藏族文化的方针政策下获得新生,并使象雄文明得以重现生机和希望。
古象雄文明乃至本教大藏经文献研究于上世纪90年代就已开始。挪威科学院高级研究中心于1995年至1996年间组织了几个国家的有关学者对温伦版本教《大藏经》进行了编目和研究;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研究院也曾组织一个大型本教文化研究项目,对本教《丹珠尔》进行编目并已出版。
在象雄文字研究方面,丹麦学者艾力克·哈尔于1968年著写《来自西藏本教的预言:一个未经探索的预言——象雄语语法词典》,成为这一领域唯一的研究代表作;意大利藏学专家杜齐教授曾多次深入阿里地区考察,他认为,冈底斯中的“底斯”即为象雄语,但在10世纪以后,吐蕃王室后裔统治象雄、传播佛教、通用藏汉文,将象雄逐步藏化。
“古象雄文明的所有权在我们这里,但其话语权和解释权却长期落在外国人手里。”白庚胜对本刊记者说,国际上不少国家正在对本教大藏经进行翻译,中国尚缺少对本教的基础研究。翻译经典只是第一步,今后与经典有关的各项子课题、子项目的开发,影像、文物文献,乃至古象雄文字、语言、天文学、医学、哲学等领域的研究都要展开,这是对中国文化史的一大贡献,更是对世界文化史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