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葛瞻率军到达涪县后,停止不前。
黄权之子、尚书郎黄崇屡次劝说诸葛瞻,建议蜀军应该迅速前进,占据险要,不让敌人进入平地。
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
黄崇再三劝说,好几次都急得流下了眼泪,但诸葛瞻仍然不听。
邓艾一路无阻,长驱直入,兵指涪县,击败了诸葛瞻的前锋。
诸葛瞻听闻前锋被破,就引兵自涪关后撤一百多里,退守绵竹,把涪关险城当大礼拱手送给了邓艾。
邓艾写信,劝诱诸葛瞻,说:“如果投降,我必定表奏你为琅邪王。”
诸葛瞻大怒,杀掉了邓艾的使者。
此时诸葛瞻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战略失误,悲愤地说:“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江油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唯有死战报国了。”
说完,率军出城,排列阵势,等待邓艾进攻。
黄崇与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侄子)等众将,也都临阵授命,斗志激昂,誓言与魏军决一死战。
邓艾派儿子惠唐亭侯邓忠进攻蜀军右翼,派司马师纂攻左翼。
邓忠、师纂交战不利,撤兵而还,向邓艾报告说:“敌兵坚守,难以攻破。”
邓艾大怒,说:“存亡在此一举,有什么不能的。”
把邓忠、师纂等人大骂一通,下了死命令,攻不破就要杀了他们。
邓忠、师纂跑回去再战,邓艾也亲自督战,大败蜀军。
诸葛瞻、黄崇和尚书张遵(张飞之孙)等人战死。
诸葛瞻之子诸葛尚见父亲战败殉国,叹息说:“我们父子蒙受国家重恩,没有早点杀了黄皓,致使国败民亡,还有什么面目活在世上呢。”
于是骑马冲入敌阵,力战而死。
绵竹陷落后,蜀军全线崩溃。
邓艾乘胜进击,一鼓作气攻陷雒县(今四川广汉北),逼近成都。
由于黄皓向朝廷内外隐瞒了魏国进攻的消息,除了相关部门和人员,很多地方及官吏将领毫不知情,更别说加强防备,组织抵抗了,让魏军偷袭成功,一路势如破竹,兵锋直指成都。
蜀国兵力多在汉中,成都本就兵少,没做守城的准备,顿时乱成一团。
蜀国百姓听说邓艾已经兵过雒县,惊恐万状,纷纷逃往山林大泽,有关方面根本禁止不住。
蜀后主刘禅召集群臣,商讨对策。
有人认为蜀国与吴国是友好邻邦,应该投奔吴国。
有人认为南中七郡,山势陡峭险峻,容易防守,应该奔向南面。
光禄大夫谯周却认为:“自古以来,没有寄居别国仍为天子的,如果到吴国去,也当臣服于吴。而且治国之道从来就没有什么不同,大国吞并小国,这是形势发展的自然趋势。魏国能吞并吴国,而吴国不能吞并魏国,这是很明显的事。同样是称臣,对小国称臣,不如对大国称臣,与其忍受两次受辱之耻,不如一次受辱。而且,如果想要奔赴南方,就应当及早计划好,才能成功。如今大敌已经临近,灾祸失败也将要降临,众人心怀小人之心,没人保证会一个都不变心的。等到出发的时候,恐怕就会发生不可预料的变故,怎么能到达南中呢?”
有人说:“如今邓艾已经不远,恐怕他不会接受我们投降,怎么办呢?”
谯周说:“现在吴国还没有臣服于魏,当今形势使他不得不接受蜀国的投降,接受了也不得不以礼待之。如果陛下投降魏国,而魏国不划分土地封给陛下的话,我请求只身到洛阳,用古代的大义与他们争辩。”
众人被谯周说服,都附和他的建议。
但刘禅仍然想入南中,犹豫不决。
谯周上书说:“南方偏远蛮夷之地,平常就不交纳供奉租税,还多次反叛,自丞相诸葛亮用武力威逼他们,走投无路了才顺服的。如今如果去南中,外要抗拒敌兵,内要供奉日常粮食物品,费用浩大,又没有其他地方可以收取,只能耗损各个夷人部族,那他们必然会反叛。”
刘禅左思右想,无计可施,只得命秘书令郤正起草降书,派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驸马都尉邓良等人奉着御玺,向邓艾投降。
又派太子仆蒋显(蒋琬次子)带着诏书去见姜维,命他向钟会投降。
刘禅第五子、北地王刘谌听闻将要降魏,跑去见刘禅,愤怒地说:“如果我们理穷力屈,灾祸败亡将至,就应当父子君臣一起背城一战,共同为社稷而死,这样才能见先帝于地下,为什么要投降?”
刘禅不听,仍然要投降。
刘谌劝阻不得,前往昭烈帝刘备的宗庙,大哭一场,回家先杀了妻子儿女,然后自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