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历史] 史说三国:一一七 荀彧之死

曹操准备南征的消息传到江东,吕蒙建议孙权在濡须水口的两岸修建营寨。
将领们都说:“上岸攻击敌军,洗洗脚就上船了,要营寨有什么用呢?”
吕蒙说:“军事有顺利之时,也有失利之时,不会百战百胜。如果敌人突然出现,步骑兵紧紧逼迫,我们连水边也到不了,我看你怎么上船呢?”
孙权说:“很对。”
于是,下令修筑营寨,称作濡须坞。

1.jpg

十月,曹操为遏制孙权在江淮地区扩张势力,确保中原地区安全,在东线摆开战场,率军南征孙权。
在此之前,董昭提出建议,说:“应该研究古代的制度,建置分封五等爵位。”
曹操说:“建立五等爵位的是圣人,又不是做大臣的所能制定的,我怎么能担当得起呢?”
董昭说:“自古以来,辅佐天下的大臣,谁也没有建立过像今天你这样的功绩。即使有你这样的功绩的,也没有长久居于臣子的地位的。现今明公你认为自己德行上尚有缺陷,未达到尽善之境而感觉羞愧,为能保守名誉节操,没有更大的责任而快乐,德行的美好超过了伊尹、周公,达到了至善至美的极致。然而太甲、周成王那样的君主未必可以再次遇到,而现在百姓难于教化,更甚于殷代、周代。处在大臣的地位上,让别人在大事上怀疑自己,这实在要重新加以思虑啊。明公你虽然威信德行超越前代,又深明法度,然而如果不能在此时奠定根基,为子孙万世考虑,还是没有做到家啊。奠定基础的根本在于地和人,应该在这两方面逐渐有所建立,让自己有所保障和护卫。明公你忠诚的节操已经脱颖显露出来,天子的威仪也显现在容颜上,当年耿弇在床下对光武帝说:‘天下无比重要,不可被他姓之人得到’,朱英对春申君说:‘处在不可预期的时代,奉事不可期望的主人,怎么可以没有出于意外的人呢’,这话你得好好斟酌啊。董昭我受你的恩惠非比寻常,所以不敢不如实讲出。”
于是,董昭与列侯及将领们商议,认为丞相曹操应该进爵为国公,由皇帝赐给他表示特权的九锡,来表彰曹操的特殊功勋。
此事遭到荀彧的反对,他认为:“曹公原来是为了拯救朝廷,安定天下而发起义兵的,怀有忠贞的诚心,严守退让的实意。君子以德爱人,不应当这样。”
曹操因此很不高兴。

2.webp.jpg

南征大军开拔前夕,曹操上表汉献帝,请求派荀彧到谯县来慰劳军队。
荀彧到后,曹操借机留下他,让他以侍中、光禄大夫的身份,持符节,参预丞相府的军事。
荀彧因病留在寿春,抑郁成疾,不久去世。
关于荀彧之死,还有一种说法。
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用《魏氏春秋》说:曹操送给荀彧一个食盒,荀彧打开一看是空的,于是便服毒自尽。
荀彧去世时,享年五十岁。
曹操听闻噩耗,十分悲痛,追封荀彧为敬(尊重敬佩之意)侯,由其长子荀恽承袭爵位,后又追赠荀彧为太尉,圆了自己要封荀彧为三公之夙愿。

3.webp.jpg

这一年,孙权长史张紘回吴郡迎接家眷,中途得病死去,时年六十岁。
张紘临终时,交给儿子一份写好的遗表。
遗表说:“自古以来主持国家的人,全都打算修行德政与太平盛世相媲美。至于治理的结果,多不能实现,不是没有忠臣贤能辅佐,而是由于主上不能克制自己的私情,不能任用他们。人之常情都是畏惧艰难,趋就容易,喜好相同意见,厌恶不同意见,这与治国之道正好相反。古书上说,‘从善如同登山,从恶如同山崩’,是比喻为善多么因难。君王承袭祖先累世的基业,据有至尊的自然之势,有掌握天下八种权柄的威严,喜好容易受到赞同带来的欢快,无需听取采纳别人意见,而忠义之臣提出难以采纳的方案,说出逆耳的言语,与君王不能契合,不也正当如此吗!君王与忠臣疏远就会出现袭痕,花言巧语之人借机离间,君王被这点所谓忠心搞得迷迷糊糊,迷恋于个人私恩错爱,使得贤明和愚下混在一起,罢免和进用都失去标准,这种情形由来的原因,是私情作怪。所以圣明的君王明察此情,求访贤能如饥似渴,接受规劝而不厌烦,抑制私情,损减私俗,出于大义割舍私恩,那么上面没有偏颇错廖的任用,下面也就不抱非分之想了。”
孙权读着这封遗书,感动得流出热泪。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