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国古代历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立秋

(二十四节气之一)
立秋(Beginning of Autumn),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在每年公历8月7、8日或9日。“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岁时节日,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东汉崔《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报奏。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在节气排列顺序上,处暑在立秋之后,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末暑)才出暑。 [62]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减少或下降。从立秋开始,阳气渐收,万物内敛。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立秋时,古时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还有“贴秋膘”、“咬秋”等习俗。
  • 中文名立秋
  • 外文名Beginning of Autumn
  • 代表寓意秋季开始,收获的季节
  • 自然规律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 公历时间公历8月7、8或9日
  • 黄道位置太阳到达黄经135°
  • 气候特点降雨、湿度等趋于下降或减少
  • 物候现象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
  • 农事活动做好整地、施肥的准备、晒秋
  • 传统习俗祭祀土地神、晒秋节、秋忙会、贴秋膘
立秋
0.116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