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国古代历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论语·正文·学而篇译文

  孔子说:“学的道理在合适的时机去实践(一说:学习的知识时常温习),不也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有子说:“一个人如果孝顺父母,友爱兄长,却触犯在上位的人,这是少见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这种人是从来没有过的。君子行事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悌是仁道的根本啊!”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少有仁德。”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了?”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许多兵马的国家,处理事务要严肃治事并有诚信,节约财政开支并爱惜百姓,要根据农时来使用民力。” copyright jirehuo.com

  孔子说:“年轻的弟子们在家里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博爱大众,亲近仁德的人。能做到这些还尚有余力,那就去学习文章典籍。”

  子夏说:“对待妻子,应重品德,不重容貌(一说译为:敬重德行而不看重容貌);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侍奉君主,能够不惜性命;跟朋友来往,能够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即使没有经过学习,我也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学习了也不会牢固。做人要以忠诚守信为主,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应取人之长;有了过失,就不要害怕改正。”

  曾子说:“慎重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祭祀远代先祖,这样就能使百姓的德行趋归敦厚。”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去到一个国家,必定会知道这个国家的政事。是特意去打听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的德行而得知国家政事的。夫子求来政事的方法,应该是和别人的方法不一样吧?”
本文来自jirehuo.com


  孔子说;“父亲在世时,观察儿子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观察儿子的行为;如果他能长久坚持父亲生前的行事之道,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有子说:“各种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应用,应以和谐为贵。这也是古代君主治国方法最宝贵的地方。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仪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说:“信守的诺言符合道义准则,这样的诺言就会得以实现;对人恭敬掌握好分寸,就不会招致屈辱;所依靠的都是可亲之人,这也就可尊敬了。​”

  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舒适,行事勤敏而言语谨慎,亲近有德之人来匡正自己,这样就算得上好学了。”

  子贡说:“贫困而不谄媚,富有而不傲慢,怎么样?”孔子说:“还可以。但不如那些处在贫困中却乐于道,富裕又非常懂礼节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又像雕刻石一样下功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呀,我现在可以同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以前的事,你已经知道未来。” 本文来自jirehuo.com

  孔子说:“不担忧别人不了解我,担忧的是我不了解别人。”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0.085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