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国古代历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致晚清
日暮关山
发布:8小时前
      曾经的曾经,远在这本书还未刊印之前,在一个很偶然的情况下,问过作者,你怎么会想到写这段历史?
       在我看来,清朝至共和的这段历史,尤其是晚清、民国,几乎可以用不堪回首来形容。一个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泱泱大国,有过分,有过合,分分合合,打打杀杀,纵然有荣辱兴衰,但统统是中华民族的家事,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不管哪朝天子哪朝臣,从情感上来讲,很难说出憎恨哪一朝讨厌哪一代。历史于我们,就像一条长河,兴时风平浪静,乱时浪花朵朵。不论何种情形,都是一道风景。然而,历史到了清朝,本身就颇有些非主流的意味,它为电视荧屏提供了丰富的戏剧素材。戏看多了,就把历史的真相忘了,国恨家仇,不过是痴男怨女缠绵悱恻的背景。
       的确,有时候忘却远比记得容易。晚清、民国,我们要记住什么啊?中学的教材上所记录的内容,除了屈辱还是屈辱。朝廷是腐败落后的,太平天国失败了,洋务运动失败了,戊戌变法失败了。没有出路,没有希望。永远记不清,到底打了多少仗,到底死了多少人,到底签了什么条约,到底开放了多少口岸,到底赔了多少白银。这样衰败的历史,从心里抗拒记得,更别说去了解,这无异于自揭伤疤。所以,我惊诧于作者的勇气,有勇气来面对,研读,诉说这样一段“不光彩”历史。 内容来自www.jirehuo.com
       当时,作者给我的回答是:自由。此言一出,我其实很不理解,国将不国,动乱不堪,甚至食不果腹的前提之下,有何自由可言。但是,这个十分文艺范儿理由,足以勾起我看一下此书的兴趣。结果,不看则已,一看就被吸引了,甚至推翻了我原来对于这段历史的基本感觉。历史还是同样的一段历史,跳出教科书的范畴,作者的着眼点跟我的印象完全不同。在我眼中,这段历史之所以不堪,并非因为“落后就要挨打”,而是落后了却各种不作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各种所谓的改革,不过隔靴搔痒,标本都不治。军阀混战,则是为了一己私利,割据一方做土皇帝。腐肉不去,新肉不生,就那么一直衰败着。作者写历史,显然不会规避这些。不仅没有规避,而且浓墨重彩的描写了历史背后的故事,真相一点点被还原。
      真相是残酷的,可是当表象更为残酷之后,真相反而显得温情起来。纵观全书,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对袁世凯、李鸿章两人的刻画。源自教科书上的模糊记忆,总认为袁世凯先给戊戌变法告密,又想当皇帝,更卑躬屈膝的签订二十一条,结果皇帝是当了,却只有短命的八十三天,最后众叛亲离,自己也呜呼哀哉了。而李鸿章,洋务运动办不成,甲午海战不堪一击,跟在列强后边,不停的签条约签条约。然而,事实上,他们真的这样恬不知耻,一无是处吗?没有人去探寻真相,没有人给历史正名,不过人云亦云,就来口伐笔诛。中华民族受到如此奇耻大辱,总要有人来背一个“卖国贼”的骂名,做一下替罪羊的。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困兽犹斗,何况乱世中的国人乎?只是国运如此,大势已去。洪峰来了,才想到治理,结果堵也不是,疏也不是,泛滥成灾。 挤热火,www.jirehuo.com
      人,最难能可贵的,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想立宪,想共和的袁世凯如此,谈改革,谈条约的李鸿章也是如此。不管是政治野心也好,还是政治抱负也罢,视野的局限性决定了行为的局限性,个人的局限性决定了时代的局限性。一个悲剧的时代,注定了一个个悲剧的人物结局。p191页的细节描写,“他用虚弱的手签了个虚弱无力的、很可怜的“肃”字,因为他是大清的“肃毅伯”。签完字的李鸿章老泪纵横,再一次大口的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看得潸然泪下,有种螳臂当车,蚍蜉撼树的苍凉。
       改朝换代,道法自然。这个过程,像极了种子萌芽、生长、茂盛、枯萎、腐败、重归泥土的过程。而晚清,腐烂的比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彻底,内忧外患,千疮百孔。读此书,最让人振奋的是,读到的不是晚清的黑暗和绝望,而是一种希望,一种中华民族从来就没有丧失过的斗志,一种不甘于被奴役被压迫的反抗精神。或者说,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自由。它可能不是绝对的自由,但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它的渴望和追求。晚清的落幕,拉开民国的篇章,民国的结束又是共和的序曲。期待作者在晚清基础上,呈现给我们更精彩的后续作品。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挤热火立场。
  • 除作者申明原创版权外,所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bybook@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0.128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