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乱世,曹、孙、刘三家热热闹闹地打了数十年的仗,结果谁也没占到便宜,三家基业尽归司马家所有。这般结局,颇让诸多有英雄情结的读者扼腕叹息。本篇,我们尝试着摸寻名著《三国演义》的描述,一探曹魏三代人的托孤内情。 一、曹操托孤《三国演义》第78回标题为:《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 其实,《三国演义》的“意识形态”很明显,曹操被称“奸雄”。 操召曹洪、陈群、贾诩、司马懿等同至卧榻前,嘱以后事。 曹洪等顿首曰:“大王善保玉体,不日定当霍然。” 操曰:“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止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 孤今病危,不能再与卿等相叙,特以家事相托。 孤长子曹昂,刘氏所生,不幸早年殁于宛城。 今卞氏生四子:丕、彰、植、熊。 孤平生所爱第四子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因此不立; 三子曹彰,勇而无谋; 五子曹熊,多病难保。 惟次子曹丕,笃厚恭谨,可继我业,卿等宜辅佐之。” 曹洪等涕泣领命而出。 点评: 顺治给康熙留下四大辅政大臣。 曹操也给曹丕留下四大辅政大臣:曹洪、陈群、贾诩、司马懿。 本家的也就一个,三个外姓的。 曹洪死于232年, 陈群死于237年, 贾诩死于223年, 曹丕死于226年,四大辅政大臣,只死了贾诩,其他三个都在。
二、曹丕托孤《三国演义》第91回标题为:《祭泸水汉相班师,伐中原武侯上表》 曹丕的存在感还不如曹操,提都不提,差点找不到曹丕托孤了。 夏五月,丕感寒疾,医治不痊,乃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抚军大将军司马懿三人入寝宫。 丕唤曹睿至,指谓曹真等曰:“今朕病已沉重,不能复生。此子年幼,卿等三人可善辅之,勿负朕心!” 三人皆告曰:“陛下何出此言?臣等愿竭力以事陛下,至千秋万岁。” 丕曰:“今年许昌城门无故自崩,乃不祥之兆,朕故自知必死也。” 正言间,内侍奏征东大将军曹休入宫问安。 丕召入谓曰:“卿等皆国家柱石之臣也,若能同心辅朕之子,朕死亦瞑目矣!” 言讫,堕泪而薨,时年四十岁,在位七年。 点评: 曹丕死之前,曹操留给他的四大辅政大臣,还剩下3个。 曹丕把曹洪派去前线,剩下两个继续辅政新帝,同时加上曹真、曹休。 虽然之前曹丕一直大改曹操的军政政策,减除宗亲在军队的影响力,但是托孤的时候,还是对异姓不放心,同姓比例从25%扩大到了50%,同时,陈群,司马懿成为两朝元老。
三、曹叡托孤《三国演义》第106回标题为:《公孙渊兵败死襄,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曹叡的存在感和曹丕一样没有,还不如曹爽。 却说魏主在宫中,病渐沉重,命侍中光禄大夫刘放、孙资,掌枢密院一切事务; 又召燕王曹宇(相当于皇叔)为大将军,佐太子曹芳摄政。 宇为人恭俭温和(还不如说蠢,不然哪里会被司马篡政),不肯当此大任,坚辞不受。 睿召刘放、孙资问曰:“宗族之内,何人可任?” 二人久得曹真之惠,乃保奏曰:“惟曹子丹之子曹爽可也。”睿从之。 二人又奏曰:“欲用曹爽,当遣燕王归国。”睿然其言。 遂封曹爽为大将军,总摄朝政。 睿病渐危,急令使持节诏司马懿还朝。 懿受命,径到许昌,入见魏主。 睿曰:“朕惟恐不得见卿。今日得见,死无恨矣!” 睿宣太子曹芳,大将军曹爽,侍中刘放、孙资等,皆至御榻之前。 睿执司马懿之手曰:“昔刘玄德在白帝城病危,以幼子刘禅托孤于诸葛孔明,孔明因此竭尽忠诚,至死方休。偏邦尚然如此,何况大国乎?朕幼子曹芳,年才八岁,不堪掌理社稷。幸太尉及宗兄元勋旧臣,竭力相辅,无负朕心。” 又唤芳曰:“仲达与朕一体,尔宜敬礼之。” 遂命懿携芳近前,芳抱懿颈不放(要是司马懿不小心被勒死,曹魏也不会被篡政了)。 睿曰:“太尉勿忘幼子今日相恋之情!”言讫,潸然泪下。 懿顿首流涕。魏主昏沉,口不能言,只以手指太子,须臾而卒。在位十三年,寿三十六岁。
点评: 1,曹叡死于238年底,239年初,反正就是过年前后。 2,曹操留下的一代辅政大臣,曹洪死于232年,陈群死于237年,除了司马懿,都死了 3,曹丕留下的二代辅政大臣,曹休死于228年,曹真死于231年。 4,站在曹叡的角度,父皇和祖父留下的辅政大臣,只剩司马懿还活着。 5,站在司马懿的角度,用“韬晦术”(韬光养晦)先后忽悠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 6,曹叡居然把司马老贼当成诸葛亮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忠臣,还说什么“见你,死了也值”,又对太子说“仲达和我一体”这种昏话,可见司马懿隐藏之深。
四、为什么曹魏三代不选其他人做辅政大臣(一)先看“五子良将” 1,张辽死于222年 曹操不选其托孤,因为张辽擅军不擅文; 曹丕不选其托孤,因为张辽都死了4年了 2,乐进死于218年 比曹操还死得早,怎么托孤? 3,于禁死于221年 219年,于禁被迫投降关羽,没多久关羽被杀,于禁又投降孙权 所以220年,曹操不可能让降将托孤 曹丕也是因为这个,就一直排挤于禁,导致于禁愤愤而死 4,张郃死于231年 5,徐晃死于227年 和张辽一样,在外带兵作战。 (二)曹操的同族们 曹操用同姓亲戚带兵作战,保证军队“姓曹”,把握军队的控制权,来保卫曹家政权。 曹丕称帝后,实行各种新政,推翻曹操的旧政策,很多曹姓长辈,带兵都不能带兵,更别说入朝做大官了。 因此,到了曹叡这代,魏军不是曹军,不姓曹了,很多外姓也带兵。 之所以用司马懿,就是因为出将入相,既可以带兵作战,可攻可守,又可以入朝为官。
五、关键人物司马懿1,曹操留下的一代托孤辅政大臣:曹洪、陈群、贾诩、司马懿。 曹操做过“三马食槽”的梦,以为是马腾马超父子三人,也肯定怀疑过司马懿,但是被司马懿的韬晦术给忽悠了,而且曹操认为,就算司马懿想反,也有曹洪、陈群、贾诩制约。 却不曾想到,曹操前脚刚死,贾诩后脚就跟上来了,曹洪在外带兵,陈群和司马懿穿一条裤子。 2,曹丕留下的二代托孤辅政大臣:曹真、陈群、司马懿、曹休。 曹丕就是靠着司马懿辅佐,才成功从“夺嫡之争”脱颖而出,成功当了魏王世子。 又是父王留下的托孤大臣,自然重点照顾。 但是曹丕早死前,肯定也会忌惮司马懿,而且比曹操更加忌惮,也是留下三个辅政大臣对抗。 却不知道,曹真曹休在外带兵作战,陈群不止外裤同穿,内裤也穿了。 不然曹叡不会被司马懿忽悠成那样(详见上文)。 3,曹叡留下的三代托孤辅政大臣:司马懿、曹爽、刘放、孙资(这二货,之前压根没存在感,突然冒出来的,而且还是姓孙,姓刘)。 曹爽让侍中光禄大夫刘放、孙资,掌枢密院一切事务。 首先,“枢密院”在《三国志》搜不到,《三国演义》也只有这里出现过。 “枢密院”是作者罗贯中所处的明朝之前的宋朝才有的机构。 其次,孙刘二人之前没出场,之后也没出场,也就这里出场了一次。 作用一:在曹宇自我否定的时候,左右曹叡继续否定曹宇,不给他入朝做大将军,也不给他在外带兵或者在封地燕国 作用二:受到曹真的常年行贿,推荐曹爽做大将军。 所以孙刘二人可以忽略不算了。 4,这样一来,曹叡留下的托孤大臣只有曹爽和司马懿了。 综上,三代留下的托孤辅政大臣,共同点就是司马懿。当然,司马懿通过三朝元老的身份,笼络了很多世家大族,为日后的篡夺曹魏的军政大权埋下伏笔和政治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