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历史] 史说三国:二八五 三路攻吴

孙权在位时,为遏止巢湖之水外流,曾修建东兴堤,后来进攻淮南失败,巢湖用来停泊船只,就废弃了大堤。
吴建兴元年(252年)十月,诸葛恪调集劳工,重新建筑大堤,把左右两座山连结起来,在山上建造了两座城,各留千人把守,派将军全端守西城,都尉留略守东城。
魏国镇东将军诸葛诞对大将军司马师说:“如今趁着吴国深入内地侵略,可以派王昶逼取江陵,派毌丘俭攻向武昌,以羁绊住吴国上游的兵力,然后挑选精锐兵力进攻其两城,等到他们救兵赶到,我们已大获全胜了。”
当时,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征南将军毌丘俭等人,都各自献上了征伐吴国的计策。
三位将领计策不同,于是魏朝廷下诏,征询尚书傅嘏的意见。
傅嘏回答说:“献计者有人主张乘船直接渡江,横行于江南。有人主张分四路同时进攻,攻占其城垒。也有人主张屯兵边境,平时耕作土地,然后乘其内乱之机发动进攻。这的确都是攻取敌国的常用之计。但是,自从我们训练集结伐吴部队以来,前后已有三年,敌人早已知晓,不可能出其不意进行偷袭。吴国与我为敌,将近六十年了,这期间他们君臣团结,同甘苦共患难,最近又丧其统帅,君臣上下心存忧惧,危机感增强,必然加强戒备。如果他们将战船集结在重要渡口,加固城池,占据险要,那么我们想要横行大江之上的计策,恐怕就难以奏效了。如今边境的守军,与敌军相隔甚远,敌军设置的观察联络哨所,数量众多,戒守严密,我们的间谍不能进入,得不到任何消息。如果军队没有耳目消息,侦察不够详密,却冒然发重兵去面临巨大的危险,这是典型的怀着侥幸心理以邀取成功,企图先战而后求取胜利,不是保全军队的良策。”
因此,傅嘏认为应该加强边境守备,而不是妄自出兵进攻,说:“只有屯兵边境的计策最为完备牢靠。可以先令王昶、胡遵选择形势险要之地驻扎下来,审察他们的安排布置,命令三方面同时进驻守地。”
他提出了七个方面的问题,建议司马师认真考虑,说:“第一,要夺取肥沃的土地,让敌人退回到贫瘠的土地。第二,兵士到百姓中间,不许欺压劫掠。第三,在附近区域实行招抚怀柔政策,使投降归附之人闻风而来,每天不绝。第四,从远处开始设置侦察联络哨,使间谍不能过来。第五,敌兵退守之后,侦察联络哨必然不能深入,耕作土地也不容易开展。第六,军队就地食用积储的粮食,不用分出兵力运输。第七,可以及时探知敌军内部矛盾混乱情况,迅速作出征讨突袭的决断。以上七个方面,是军事行动的当务之急。不掌握这些,敌军就会独占便利的资财,掌握了这些,利益就会归于我国,所以不可以不明察。两军营垒相互逼近,两军的阵势也已经相互明了,智慧勇敢得以施展,各种巧拙之计也得以运用,施展谋略能了解其得失,相互较量也能知道长短优劣,敌军情况的真伪,将向哪里藏匿?以小敌大,就会国力衰竭,劳役频繁,以贫敌富,就会财力匮乏,加重税敛。兵法有云:‘敌人安逸能使之烦劳,敌人饱足能使之饥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司马师没有采纳这个意见。
十一月,魏帝曹芳下诏,令王昶等三路兵马,进袭吴国。
东路以安东将军司马昭为都督、元帅、监军,统领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共计七万人,进攻东兴(今安徽巢县东南)。
镇南将军毌丘俭率领中路军,进攻武昌。
征南大将军王昶率领西路军,进攻南郡(今湖北荆沙)。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