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灵帝执政后期,朝廷大权掌握在宦官、外戚和士人官僚手中。
而汉灵帝更信任宦官,随着外戚何氏一族逐渐势大,为制衡大将军何进,中平五年(188年)八月,设立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谏议大夫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
汉灵帝认为蹇硕身强体壮,又通晓军事,很有谋略,特别亲信他,命他统领诸校尉,总管各军,直接受命于皇帝,一时声势浩大,连何进都要听他命令。
袁绍(?-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
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这是东汉后期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从他的高祖父袁安算起,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人称“四世三公”。
父亲袁逢,官拜司空。
叔父袁隗,官拜司徒。
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将。
而且,其家族五代人一直以公义、廉正、博爱、礼节下士闻名,“为天下所归”,在整个东汉朝廷享有美名。就连权臣梁冀这样的奸臣,也非常敬重袁绍的祖先和家族,这可以说是袁绍起家的超级政治资本。
袁绍的父亲袁逢生有两个儿子,袁术是嫡出,袁绍系庶出,过继袁成一房。
袁绍生得英俊威武,甚得父亲袁逢和叔父袁隗喜爱,凭借世资,年少为郎。
汉代的官制,皇帝要从亲贵子弟当中挑选一些大家认为道德品质、思想表现和外部形象都比较好的年轻人做郎。郎有两层意思,一是年轻人、小伙子,二是侍卫。
到宫廷里面去做郎,就是做皇帝的侍卫,侍卫长就叫做郎中令。
这实际上是汉代培养选拔干部的一种方式,是走向仕途的一个资格和阅历。
因为在皇帝的身边做郎,耳濡目染,参与了帝国的政治,可以得到锻炼,所以做了郎官以后很快就可以去担任别的官职。
如曹操等人,都做过郎。
袁绍很快就外放地方,不到二十岁时,出任濮阳县长,有清正能干的名声,为世人所称道。
母亲病故后,袁绍为母守孝三年,接着又为早逝的父亲补孝三年,前后共六年。
之后,袁绍拒绝朝廷辟召,隐居在洛阳。
袁绍表面上隐居,暗中却联络各方人士。
他头顶四世三公名门望族的光环,人又长得帅,风度翩翩,对士人仁爱,不惜降低身份,倾心结交,一时之间,所有士人全都抢着投奔他,前来拜访宾客的车辆挤满了大街小巷。
风头过盛,自然引起了皇帝身边侍臣们的反感。
中常侍赵忠愤愤然地警告说:“袁本初(袁绍字)抬高身价,不应朝廷辟召,却专养亡命之徒,他到底想干什么呢?”
袁绍的叔父袁隗听到风声,一看要惹祸,赶紧把袁绍叫来,斥责说:“小子,你以为天底下就你最帅,就你有魅力?这样搞下去,是想破灭我们袁家啊!”
但袁绍不为所动,继续结交党人和侠义之士,如张邈、何颙、许攸等人。
张邈、何颙是党人,张邈是“八厨”之一,何颙与党人领袖陈蕃、李膺交往甚密,许攸是宦官的坚决反对者。
党锢之祸期间,袁绍在洛阳经常与他们私会,商量对策,帮助党人避难。
袁绍的小伙伴曹操也加入进来,组成了以反宦官专政为目的的政治集团。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以后,东汉朝廷被迫取消党禁,大赦天下党人。
袁绍这才应大将军何进的辟召,先是以大将军属员身份任侍御史,在朝中负责监察举劾之事。
这次迁升为中军校尉,算是禁军第二号人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