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历史] 史说三国:六 废史立牧(1)

中平五年(188年),一个汉室的自家人,打开了天下动乱的水龙头。
这就是刘焉和他的“废史立牧”。
刘焉(?-194年),字君郎(《华阳国志》又作君朗),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汉景帝第四子鲁恭王刘馀的后裔。
传到刘焉这一代,鲁恭王这一名号已经不能给整个家族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好处,一切还得靠自己打拼。
当然,毕竟是汉室宗亲,待遇比普通百姓还是要好那么一点点的。

1.jpg

刘焉年轻时在州郡任职,因为宗室身份而被授予郎中一职。
后来,刘焉拜名士祝恬为师。
祝恬号为“祝公”,名气很大,官也做得大,汉桓帝时官拜司徒。
刘焉出道之后,在祝恬的关照下,在官场也算混得风生水起。
可惜好景不长,延熹三年(160年),祝恬去世。
此时整个东汉朝廷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宦官与士大夫两派阵营剑拔弩张,斗争进入白热化。
刘焉失去了官场上最硬的靠山,眼看夹在两大派系之间,一不小心就将身败名裂,于是壮士断腕,选择了退让,毅然辞官跑路。
他跑到距离京师洛阳二百里外的阳城(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隐居起来,一躲就是七年,既躲过了第一次党锢之祸,明哲保身,又在山上收徒授课,积累儒学声望。
而且,大家都认为他在宦官专权时,不同流合污,赢得了清望。

2.jpg

他的这种积累,在隐居到第七年的时候,终于显现了效果。
延熹十年(公元167年),刘焉以德行察举贤良方正,被辟为司徒胡广的文吏。
胡广以奉行中庸之道著称,是东汉官场的不倒翁。他为官三十多年,历事六朝,都受到隆重的礼任,每次逊位辞病,或者被免职回乡,不满一年,又再次升职,先后担任过一次司空、两次司徒、三次太尉,最后官至太傅。
他还非常熟悉先朝的典章制度,通晓当代的朝廷规章,所以京师洛阳有谚语流传说:“万事不理问伯始(胡广字),天下中庸有胡公。”
被胡广看重,刘焉又找了一座更大的靠山。
此时,宦官与士大夫两大集团仍在较劲,不断有人中箭落马。
胡广很快就外放刘焉去当洛阳令,离开了朝廷中枢,远离党争之地,在地方安心发展,积累政治资本。
熹平四年(175年),孙策、周瑜出生的这一年,同时也是议郎蔡邕上疏,请求废除限制士人为官的"三互法"补缺幽州、冀州二地刺史的这一年,刘焉跑去冀州当了刺史,避开了第二次党锢之祸。

3.jpg

光和五年(182年),刘焉升任太常,位列九卿之首,掌宗庙礼仪,兼管文化教育,统辖博士和太学,地位十分崇高。在这个位子上,他又躲开了黄巾起义的冲击。
刘焉算是深得胡广的真传,每每于危难之际,总能逢凶化吉。
身为汉室宗亲,刘焉也不得不关注天下局势变化。
按照汉朝制度,刺史、太守是地方行政官,“州郡不典兵”,是没有军权的,但东汉朝廷在平定黄巾起义时,授予了他们军权,在一定程度上架空了朝廷,导致王室衰微。
中平五年(188年)三月,刘焉向汉灵帝提出了“废史立牧”的建议。
他说:“刺史、太守行贿买官,盘剥百姓,招致众叛亲离。所以,要任用清廉的朝廷重臣担任州牧,到地方去镇守,节制这些刺史、太守,这样方可安定天下。”
恰巧此时传来消息,说是益州刺史郤俭横征暴敛,关于他暴行的歌谣四处流传,又有百姓揭竿而起,杀了并州刺史张壹、凉州刺史耿鄙等等。
汉灵帝一听,觉得这刺史似乎真不靠谱,刘焉说得有理,于是批准了他的建议。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