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熹平四年(175年),扬州九江郡蛮族叛乱,朝廷认为卢植文武兼备,拜他为九江太守。
卢植到任后,很快便平定叛乱,蛮族首领都老老实实归服。
之后,卢植因身体健康原因,辞去官职,在家著述,作《尚书章句》、《三体解诂》等。
同年,东汉朝廷批准由蔡邕、李巡等人发起的校勘儒学经典书籍的建议,将经典刻成石碑,立于太学门口,史称“熹平石经”或“太学石经”。
卢植主动上书,毛遂自荐,积极请求参与这项工作。
后来,庐江郡再次发生蛮族叛乱,因卢植在九江郡担任太守时,对当地人素有诚信恩惠,很有威望,再次被拜为庐江太守。
一年多后,卢植又被召回朝廷担任议郎,与马日磾、蔡邕、杨彪、韩说等人一起在东观校勘儒学经典书籍,校正其中的《五经》记传,参与续写《汉记》(史称《东观汉记》)。
但汉灵帝刘宏认为,写书属于闲事,无关紧要,不能发挥卢植的才干,于是又拜他为侍中、尚书。
光和元年(178年)二月一日,天空发生日食。
卢植就此秘密上书,陈说政要,提出八策:
用良:让州郡核举贤良,随才任用。
原禁:对党锢之人多加赦宥。
御疠:安葬无罪被害的宋皇后的亲属。
备寇:优待侯王之家,以防变乱。
修体:征召如郑玄之类的有德才之人。
尊尧:按时对郡守、刺史考核绩效。
御下:杜绝设宴请托之类的恶习,责成有关部门办好荐贤之事。
散利:汉灵帝刘宏不要再蓄积私财。
但汉灵帝并未采纳卢植的建议。
皇甫嵩(?—195年),字义真。安定郡朝那县(今宁夏彭阳)人,雁门太守皇甫节之子,度辽将军皇甫规之侄。
皇甫嵩少年时即有文功武略之志,好《诗》、《书》,学习弓剑驰马,可说是文武全才。
皇甫嵩最初被察举为孝廉、茂才,为郎中,迁任霸陵、临汾县令,因父亲去世而离职。
太尉陈蕃、大将军窦武相继征召他为官,他都没有应召。
后来,汉灵帝以公车征辟他为侍郎,迁任北地太守。
皇甫嵩对属下很是宽厚,手下有因事接受贿赂的,他不但没有责怪,还给他钱物。
下属官吏往往非常惭愧,有的甚至自杀。
皇甫嵩体恤士兵,每次行军休息时,总是等到营帐全部修好,他才去休息,士兵全都吃上饭后,他才去吃。
所以,部属都对他死心塌地,誓死效忠,他的军队也就能够所向无敌,建立功勋。
朱儁(?-195年),字公伟,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绍兴上虞区)人。
朱儁出身寒门,幼年丧父,母亲以贩买缯帛为生,将他抚养成人。
朱儁孝敬母亲,好义轻财,远近闻名。
朱儁有个同乡叫周规,在受征辟时为整饰衣冠,向公府借了一百万钱,后来郡里紧急催讨,因为家境贫寒,无力偿还。
朱儁于是偷了母亲的缯帛,为周规筹钱还债。
朱儁的母亲由此失去了赖以为生的产业,十分愤恨,不住地责备他。
朱儁却安慰她说:“眼前损失点小利益,日后必获大利益。先贫后富,这是必然的道理。”
上虞县长度尚见到朱儁后,觉得此人与众不同,把他推荐给了郡守韦毅,在郡中任职,继任太守尹端任用他为主薄。
熹平二年(173年),尹端征剿许昭失利,遭到州刺史上奏举报,被判斩刑。
朱儁悄悄到京师,花费数百金,买通主持章奏的官员,改了刺史的奏章。
但朱儁始终没对其他人提起过此事。
尹端逃过一劫,自是心中大喜,但任凭他心中疑惑,到死都不知道是哪位贵人帮他减轻了惩处。
后来,继任太守徐珪荐举朱儁为孝廉,升任兰陵县令。
朱儁才干过人,治理有方,政绩显著,东海相又上表推荐。
正值交州群盗并起,州牧、郡守软弱无能,征剿无果。
交趾的梁龙率众万人,和南海太守孔芝一起反叛,攻破郡县,烧扰百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