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综合] 历史上真实的北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朝代?

7 0
青山依旧在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前言: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以一种极为戏剧性的方式登上皇位的。不过对于这群从五代十国走过来的人来说,“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赵匡胤这种登基方法,完全没啥问题。


dc54564e9258d109b266c7c22c6b80b06d814dff.jpeg@f_auto.webp


但是五代十国时期,军士们的武德都过于充沛了,赵匡胤觉得,这种习惯不好,对于皇权稳定不利。所以,赵匡胤在坐稳皇位后,就摆了一场宴会。
大家喝的正嗨,赵匡胤突然感慨道:“哎呀,我的皇位,其实是大家拥立的。要是哪天大家变了心思,也可以废掉我呀!”
听了这话,大家立刻醒酒了,我滴妈呀,老赵这是想翻脸?他举着酒杯干嘛呀?不会是想摔杯为号,噶了我们吧?


caef76094b36acaffa0bfa0881eac11f00e99c1a.jpeg@f_auto.webp


大家正出汗呢,只听赵匡胤突然话锋一转:“大家工作是为了荣华富贵。不如大家辞官,我赐大家财物。咱们结为亲家,共享富贵,如何啊?”
听了赵匡胤这么说,大家眼泪都要下来了,只要你不摔杯,万事好商量。何况他还说要和大家结为亲家,有了这层关系,估计也不用担心他以后翻脸了。
所以,一场宴会之后,当初这些拥立他做皇帝的老哥们纷纷主动要求退休。赵匡胤兵不血刃的解决了一个难题。


a6efce1b9d16fdfaf30b1bad4bbcc05b95ee7bd5.jpeg@f_auto.webp


这件事赵匡胤处理功臣的方式,主打两个字:温柔!
这种风格后来几乎贯穿了宋朝的始终,宋朝后面的几乎每一个皇帝,都非常听劝,非常讲理,非常客气。只不过,体验这种温柔的群体,不再包括武将。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不仅是针对功臣,更主要是针对武将。五代十国时期的武将,武德实在是过于充沛。赵匡胤想想就要应激了,所以,在杯酒释兵权之后,他又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坚决要把武将控制在皇权的五指山下。


0df3d7ca7bcb0a464ac3fc2c9650ba2b6a60af81.jpeg@f_auto.webp


首先,是社会地位。在朝堂上,皇帝带头重文轻武。几代下来,宋朝武人的地位,已经和当代文科生差不多了。
其次,是重头戏,限制武将的权力。对此,赵匡胤非常有创造性的设置了一套分权制衡的策略:把调兵权和统兵权分开。
宋朝实行的制度,叫二府三司制。其中,二府一个是政事堂,一个是枢密院。政事堂就是传统的宰相办事机构,枢密院管军事。但是枢密院不直接统兵,只有调兵的权力。


03087bf40ad162d9f18e8e6cecece5e38a13cd25.jpeg@f_auto.webp


至于统兵,是“三帅”的事,赵匡胤把禁军分为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这三方负责平时带兵,但是只能带兵,无权调兵。
所以,有权调兵的,平时不带兵,和士兵们不熟;平时带兵的,无权调动军队。高!都让他高完了!
或许有人要问了,那三司是干嘛的?三司分别叫:户部盐铁、度支,都管财政的。赵匡胤是一个非常尊重大臣的皇帝,他绝不会因为大臣的专业,而低估大臣造反的可能。


aa64034f78f0f73664489ad6f766ff16eac41372.jpeg@f_auto.webp


所以在分权方面,他是一碗水端平的,武将的权力要分,宰相的权力也要切割。唐朝的时候,许多大臣都是出将入相的,有过外出为将的经历,才有“为相”的筹码。可是宋朝的宰相不仅被削了兵权,连财政权都分出去了。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憋屈。
中央如此,地方也不能例外。咱们看《水浒传》的时候,常能看到“厢禁军”这样的词。其实宋朝中央的军队叫禁军,地方的军队叫厢军。宋朝怕士兵和将军在一起久了,关系亲密。到时候将军领着士兵造反,或者士兵给将军批上黄袍,可怎么办?
所以,宋朝就让中央和地方的部队定期换防。这样,士兵和将军之间根本不熟,也就不能造反了。不过,造反的风险是没了,战斗力也没了。


6d81800a19d8bc3e44f25c937fb8ea11a9d345b0.jpeg@f_auto.webp


宋朝的统治者也不是不知道这个问题,但是他们也有解决的策略:战斗力低,那我军队总数多一点,不就行了吗?
于是,宋朝军费开支越来越高。而且,宋朝重文轻武,但是朝廷也不能没有武将,所以在薪水上,宋朝对武将非常大方。
对武将大方,对文官就更不用说了。除了高额薪水,还有津贴,宋朝时管津贴叫“职钱”,还有交通补贴、茶水补贴……一大堆补贴加起来,收入相当可观。


b2de9c82d158ccbf958ee703e4ebf031b1354198.jpeg@f_auto.webp


可以说,在宋朝要是能捞一个公务员做,下半辈子肯定是锦衣玉食了。
话说到这,假如你在宋朝当官,你知道的工资怎么开吗?这里就不得不提宋朝的“官职差遣”制度了。
在宋朝当官,你身上会有三个头衔,一个是你的官位,一个是你的“职”,还有一个是“差遣”,往往是“权知某某事”


6609c93d70cf3bc7189c08932c33f6aecc112af0.jpeg@f_auto.webp


划重点:你的工资,是按照你的官位的级别开的。宋朝的“官”位,又叫计禄官。你的“职”是什么,可以不用太在乎。因为这个“职”其实是个荣誉头衔,和你的待遇无关,和你的工作内容也无关,那就是个荣誉头衔。
宋朝的“官”和“职”的功能合起来,换到今天,大概就相当于职称。
那么,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宋朝好公民,您可能想问了:我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呀?你的“差遣”,才是你的真正工作,也是你真正的权力。


d058ccbf6c81800a104ae5c74c067ff5838b470a.jpeg@f_auto.webp


宋朝绕这么一个大圈子,可不是没事找事,他是为了通过官职差遣这一堆的头衔,模糊官员的真正权力和责任。把每个人的工作内容都变成临时调遣,免得权力生根,威胁宋朝的统治。
不过,对于官员们来说,这也没什么,反正不影响挣钱。而且权力虽然模糊了,可责任也模糊了呀!
可是,这么多的高薪人士,钱从哪里来呢?


94cad1c8a786c91703d591cd340e3cc03ac75737.jpeg@f_auto.webp


所以,到了宋朝后期,这些问题就爆发出来了,军队数量太多,花费多,战斗力却差;官僚队伍膨胀,但是职权不清晰,工做效率低。
冗官、冗员,难免衍生出另一个大问题,冗费。
财政负担重,工作效率低,这成了宋朝中后期的大麻烦:积贫,积弱。


ac6eddc451da81cb7fb2fd00ae559c190824316d.jpeg@f_auto.webp


除了宋朝体制本身的问题,宋朝的外部也有问题。由于宋朝军事力量实在太弱,所以远处的辽朝、甚至西夏,都能向宋朝索要岁币。
宋真宗景德元年的时候,辽朝打着收复灌南实现的旗号,主动攻击宋朝。宋朝的官员们当时分成两派,一派建议皇帝向南迁都,另一派以寇准为首,建议宋真宗御驾亲征,以壮士气。
当时宋真宗摇摆不定,还是寇准坚持,说澶州一旦失守,中原就危险了,宋真宗才同意御驾亲征。

d000baa1cd11728b9f6d1c5435cf8fc1c2fd2cc3.jpeg@f_auto.webp


说是御驾亲征,其实也不用宋真宗亲自上战场,只不过是宋真宗露露脸,给将士们鼓鼓劲。
宋真宗来到前线以后,宋军士气大涨,还射杀了辽军主帅萧挞凛。萧太后听说主将战死后,非常悲痛,辽军也害怕腹背受敌,生了退意。
面对这种有利的处境,寇准建议乘胜追击,但是宋朝的君臣都害怕辽军,想早日回朝,所以宋朝还是答应了辽军议和。


024f78f0f736afc34e8772f94e2aa7cbb6451261.jpeg@f_auto.webp


更好笑的是,宋朝明明打了胜仗,但是宋朝的君臣却还是挺不直腰杆子,宋真宗还特意告诉前去谈判的大臣:只要不割地,随便赔钱,赔一百万贯也在所不惜。
但是在临行之前,寇准找到负责谈判的曹利用:一百万是官家的数字,我的数字是三十万,超过三十万,回来后我一定整死你!
然后,曹利用谈判,每年给辽朝岁币,十万两白银,二十万匹绢。卡着寇准的底线,完成了谈判。


a8014c086e061d9570025f5586c746de63d9cade.jpeg@f_auto.webp


辽朝要给钱,就连西夏那边也要给钱。
那么,这么多钱从哪里来呢?这就不得不说宋朝繁荣的商品经济了。
宋朝本身官僚多士兵多,花销就大,还有给外面赔岁币,那钱怎么来呢?


ac6eddc451da81cb7322f111ae559c190b2431ec.jpeg@f_auto.webp


宋朝的商业繁荣,贡献了大多数的税。宋朝最早打破了坊市制度。在此之前,“坊”是居民区,比如唐玄宗的兴庆宫,就是他没当皇帝时住的兴庆坊改的。
“市”属于贸易区,两者之间是有严格的区分的,按律令不能随意混淆。但是宋朝商业贸易繁荣,后来宋朝就取消了坊市之间的区分。
而且,宋朝时的对外贸易也很繁荣。为此,宋朝还特意设置了一个部门“市舶司”,主管对外贸易,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海关。


6a600c338744ebf80c91bdc224ca9b256159a72a.jpeg@f_auto.webp


其实唐朝时,对外贸易就比较繁荣,唐玄宗还特意设立了“市舶使”这个官职。但是“某某使”,一看就像是临时调遣性质的官职,宋朝专门设立一个司,可见当时的对外贸易不仅繁荣,而且稳定。
宋朝是一个双面朝代。远看,他商业繁荣,文化繁荣,知识分子在皇帝面前畅所欲言,不用担心被灭十族。但是在富庶的生活,热闹的街市背面,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根本不管土地兼并,许多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户。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很容易被逼上造反的道路,北宋时期,有王小波、李顺起义,有宋江起义、方腊起义。


f2deb48f8c5494eee12a000ad0c6acf199257e5f.jpeg@f_auto.webp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繁华背后,是摇摇欲坠的盛世。对此,也有一些大臣想要改变这种状况。
宋仁宗时期,范仲淹提出变革,上《答手诏条陈十事书》建议“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希望通过整顿官场、选拔人才、重视农业生产等方式,改变朝廷现状。
宋仁宗当时很感动,把范仲淹提拔为参知政事,推行改革。但是改革遭到了官僚集团的反对。范仲淹庆历三年上疏请求改革,庆历四年就被贬谪到邓州。庆历新政,就这样草草收场了。


b3b7d0a20cf431ad4651ebf0b705e0a02fdd983f.jpeg@f_auto.webp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竭力推行改革,还得到了宋神宗的支持。但是,这次变法照样遭到了士大夫们的反对。文彦博甚至直接对宋神宗说出了“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种千古名句。
可想而知,这次变法依然受到了强烈的反对。由于王安石变法的举措多,涉及的层面广,所以受到的攻击和反对比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还强烈。
即使有皇帝的支持,这次变法依然推进的比较艰难。而且变法途中,宋神宗还一度动摇,罢黜了王安石。虽然后来宋神宗继续推行变法,召回了王安石。但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皇帝的动摇,必然会加剧变法的难度。


500fd9f9d72a6059b158a661d6077894023bbac0.jpeg@f_auto.webp


最终,王安石也黯然离场。谁也没能改变宋朝的问题。
变法问题再朝廷上反复讨论,结果不仅没能治疗宋朝的老毛病,反而引发了新的问题——党争。
新党旧党轮流上台,然后提拔自己人。新党上台,就把旧党的人全都贬的远远的;旧党上台,就把新党的成员全部贬谪。


9e3df8dcd100baa131a60da4ba23f51dc9fc2eee.jpeg@f_auto.webp


更邪乎的是,他们后来互撕的时候,都不太管对方支持不支持新法了。旧党看不顺眼,就说对方是新党;新党看不顺眼的人,就说对方是旧党。
对此,苏东坡先生深有感触。每次旧党或新党上台,都会把他从穷乡僻壤召回来,一顿提拔。过两天,对方就会认为他其实是另一个党的成员,然后再把他贬到一个新鲜的穷地方。
等到另一个党上台,又会把他召回来加以提拔,然后过两天再感觉不对,再把他贬的远远的。他这半辈子,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a2cc7cd98d1001e96f49fb68473d37e354e79727.jpeg@f_auto.webp


本来就积贫积弱,再搞窝里斗,北宋的命运,可想而知。
后来,金朝崛起,辽朝开始弱小。宋朝想趁机收回燕云十六州,就和金朝悄悄达成了盟约,两国一起灭辽。
可悲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宋朝却暴露了自己的脆弱。所以,在辽朝灭亡之后,宋朝自己也被金人攻陷了首都。北宋,就这么灭亡了。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