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权在握,洛阳尽在掌握,董卓不禁踌躇满志,得意洋洋。
但他也明白,自己老大远从西凉跑来京师洛阳,在这里没有任何为政的基础,除了袁氏一党勉强算是政治同盟,其他各路人马肯定是看不起自己,甚至是反对自己的。
为了扭转这种窘迫的局面,他必须树立威望。
而树威的方式,他认为莫过于换掉皇帝。
在他粗通谋略的大脑中,简单地认为,如果连皇帝都可以随意换掉,从此以后,朝中大臣、各地官员绝不敢再说三道四,只能唯命是从。
于是,董卓把目光望向了汉少帝刘辩,决定废掉少帝,铲除何太后,另立年少的刘协为帝,便于控制皇权。
董卓邀请袁绍到显阳苑,商议废立之事。
他傲慢地对袁绍说:“天下的君主,应该由贤明的人担任。每当想起灵帝,就让人感到愤恨。我觉得董侯看似还不错,想立他为帝,不知他是否比史侯强呢?有的人小事聪明,大事糊涂,不知道他又会怎样呢?如果他也不行,那刘氏就没有留种的必要了。”
董卓所说的“史侯”指的是刘辩,“董候”则是刘协。
在刘辩出生之前,汉灵帝的皇子们都纷纷夭折,所以刘辩出生后没有养在皇宫中,而是养在道人史子眇的家里。
因为史子眇有道术,刘辩的母亲何氏想凭借他的道术保护刘辩。
史子眇不敢叫他刘辩的本名,便称他为“史侯”。
刘协尚未足月时,母亲王美人被大将军何进的妹妹何皇后毒杀,汉灵帝怕他留在后宫会遭到暗害,于是将他抱到永乐宫,请董太后抚养,所以大家都叫他“董候”。
袁绍见董卓变本加厉,步步进逼,自己原来的如意算盘已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擅自废立,那可是大逆不道。自己如果一再妥协,再不表态,必将遭世人唾骂,危及袁氏声望,丧失政治资本。
于是,袁绍硬着头皮说:“汉家天下已延续四百年有余,恩德深厚,万民拥戴。当今天子正值壮年,青春洋溢,本是嫡子,又无过错,你要废嫡立庶,恐怕大多数人都不会同意的。我看此事还是请示太傅后再议。”
董卓没想到出师不利,找来商量的第一个人就不支持自己的想法,闻言不禁大怒,手抚剑柄,大声呵斥说:“小子!天下大事还不是我说了算?我要做什么事,谁敢不从?你以为我董卓的刀是吃素的?”
袁绍本就对董卓不满,见他出言威胁,也血气上冲,咬牙反讥,说:“天下的英雄豪杰,也不是只有你董卓一个人!”
边说边反手取下佩刀,横刀向董卓作了个揖,转身大步离去。
董卓没料到袁绍反应如此激烈,顿时懵圈,站在原地,半天说不出话来。
他新到洛阳,刚入朝廷,尽管对袁绍恨之入骨,但碍于袁绍的声望地位,一时也拿他没办法。
董卓只好将废立之事汇报给太傅袁隗。
不知是年事已高,没了侄子袁绍年轻人的血性,还是更为精明老道,审时度势,知道大势已不可逆,袁隗竟然同意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