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子嗣而言,在古时都是越多越好。可是孩子多了,争辩就多了。 若是平凡人家,犯愁的不过是家中薄田几亩,可是大户人家,平分的从来不是薄田,更关乎于天下。 上位者,最害怕的就是后继无人,可是继承人太多,也是一个大问题。 从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到清朝的九子夺嫡,为了一个君临天下,反目者众。 可是将历史往前推,曹丕和曹植,何尝不是权力之下的受害者?
(一)曹植对嫂子甄氏真的有非分之想吗?提起这两兄弟,只怕大家想到最多的就是甄宓。这个历史中连名字都是伪造的甄氏女子,莫名的成为了后世文人编剧手中的剧情导火线,兄弟反目的罪魁祸首。 可是根据历史,曹丕和甄氏算不上相亲相爱,可是也是相敬如宾。而曹植面对嫂子,有的只是恭敬,更没有任何的妄想。 至于那个据说曹植以甄氏为原型,写出的千古奇文《洛神赋》,只能说文人的脑洞太大,根本不可考据。而兄弟二人的争端,不过一个世子之位的权力之争,根本和爱情无关。 曹操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作为他的儿子,曹丕和曹植完美的继承了曹操的优秀,这父子三人,直接撑起了乱世里面的建安风骨。 都说曹丕打仗厉害,可你不知曹丕的《燕歌行》是文学史上第一首七言诗,更是建安七子的领袖人物。看起来雷厉风行的曹丕,其实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物,“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更是因为喜欢吃葡萄,所以酿出了历史上的第一杯葡萄酒。 这样的曹丕,托生成了曹操还活着的长子,注定不得安宁。 相对于曹丕在文学领域的低调,亲弟弟曹植,才是最高调。 曹植被后世称为曹八斗,意思是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后世用曹植形容才高八斗,足可见曹植的才华,多么的被人认可以及人尽皆知。
(二)曹操对曹植的偏爱都说小儿子大孙子,是命根子。而曹植就是曹操的命根子。 曹操一生征战,却是一个喜欢文学的男人,就是这样的矛盾,所以曹操偏爱曹植。 作为高高在上的王侯,这份偏爱就是风向标。所以这份偏爱给了曹植底气,也给了别人影响。 曹操喜欢曹植的自由疏狂,那是曹操一生的不可得,所以曹植承载着曹操没有实现的梦想,而曹操也给了曹植所有的宽容。 面对着曹操的宽容,曹植选择了放纵,最终曹植凭借着酒意,跑马在帝王行走的道路上,这一次,曹操终于大怒,同时一直偏爱曹植的心,也开始摇晃。 曹操不想放弃这个有才华的儿子,所以给了曹植再一次的机会,而曹植再一次因为醉酒而误事。曹操终于放弃了曹植为继承人的想法,即使再喜欢,在天下面前,还是要选对一个正确的君主。 曹操的儿子有很多,可是曹操的世子之位只有一个。相对于曹植的豪放不羁,战战兢兢十年如一日的曹丕最终在夺嫡之争胜利。
(三)《七步诗》是不是历史事实?在曹丕胜利之后,面对曾经的对手曹植,曹丕给了曹植一个活命的机会,一首诗换一条命,而这首诗就是后世广为流传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而这首诗的存在,就像是默认了曹丕对于弟弟曹植的打压。 可是根据历史,这首诗根本就不存在,更没有任何证据来证明这首诗就是曹植写的。在正史《资治通鉴》中,根本没有这首诗的存在。反而是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才把这首源于南北朝《世说新语》的轶事,发扬光大,最后广而告之。才有了后世的曹植七步成诗。 而在历史上的曹丕,十分善待亲弟弟曹植。 在曹丕登基后,封了曹植的爵位,同时给了曹植最多的赏赐。而后有大臣弹劾曹植造反,要曹丕囚禁曹植,可是曹丕力排众议,保住了曹植。而每一次曹丕受到曹植的家书,总是反复的看,并且加以回复。 历史上的两兄弟,并没有小说记载中的水火不容,反而有几分兄友弟恭。 七步成杀,只是小说里面的剧情起伏。而一母同胞的感情,更加经得起推敲。
作者:甘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