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曹植所做的《七步诗》,是我们小学时候就耳熟能详的诗歌。在这背后还有个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病死之后,曹丕将汉献帝废掉,自己建立魏国,做了皇帝。 当了皇帝的曹丕,总担心这个弟弟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于是千方百计想要除掉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否则就要杀掉他。万幸曹植在七步之内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否则只怕性命不保。曹植为何受到曹丕的碾压?他没有还手之力吗?今天小编就来为你解读一下。
曹操的那些儿子曹操一共有25个儿子,分别是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曹昂、曹铄、曹冲、曹据、曹宇、曹林、曹衮、曹玹、曹峻、曹矩、曹干、曹上、曹彪、曹勤、曹乘、曹整、曹京、曹均、曹棘、曹徽、曹茂。在这些儿子中,他最喜欢的就要数曹冲了。 对,就是那个称大象的曹冲。曹冲五六岁就能机智地称象,长大后前途不可限量,但死时年仅13岁,年纪轻轻就撒手人寰。曹操其次最喜欢的就是曹昂了。但不幸的是,曹昂也很早就死了。 于是曹操只能从嫡子中选择自己的接班人。曹操的孩子中,只有曹植和曹丕有竞争魏王的实力。曹操给他的儿子们立下了一个规矩,20岁以前一律不封官。曹丕比曹植大,转眼到了24岁,曹操把曹丕封为五官中郎将兼副丞相,相当于成为自己的助手。 这个官职很重要,可见曹操对于曹丕的重视程度。不过,随着曹丕一天天长大,曹操却并不喜欢这个儿子。有人猜测,是因为曹操总是拿曹丕与死去的曹昂做比较,但是具体是什么原因,造成曹操不喜欢曹丕,却没有真实的记载。 那么曹操为何喜欢曹植呢?这是因为曹操内心是个“文艺青年”,他本来就重文轻武,曹植的文学造诣很高,人们用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形容这位大才子,喜欢这位才情更高的儿子无可厚非。 曹植的《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都是经典的传世之作。铜雀台建成后,曹操召集文武大臣在台前举行比武大会,又命几个儿子赋诗。曹植的《铜雀台赋》又拔得了头筹。南北朝时期的诗人谢灵运曾经盛赞曹植:“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曹丕PK曹植有了曹植这位大才子的存在,曹丕的才华光芒显得不那么耀眼,但是他的文采在三国时代依旧是佼佼者,毕竟曹操、曹植、曹丕并称为“汉魏政治诗坛三领袖”嘛。 成为曹操的接班人,光有文学造诣可不行,需要考察的是综合实力,这一点曹丕就全面碾压曹植了。曹植性格随意,经常我行我素,不以大局为重;但是曹丕性格沉稳,有着很强的自控能力。也正是因为如此,曹丕最后才能脱颖而出,成为改变时局的关键人物。但是曹植自幼没有这方面的训练,真到了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战场,这位诗人恐怕内心承受不住。 曹植的谋士也不如曹丕的谋士老谋深算。曹植的谋士是谁?大名鼎鼎的杨修啊。就是那个因为“鸡肋”惹怒了曹操那位。杨修为人聪慧,甚至于比曹操还要聪明。他适才狂放,经常把自作聪明的把曹操的心思公之于众,自以为看透了曹操心事的他,却犯了曹操的忌讳。最终,曹操对杨修忍无可忍,以“乱我军心”为名,将之杀死。相比之下,曹丕的谋臣贾诩,“知进退、善其身”,老谋深算得多。
曹操是何等聪明的人,他自己一生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没有称帝,但他选的接班人一定是一位能完成自己遗愿的人。另外曹丕是曹操的长子,从继承规律上讲,在争夺王位上比曹植更有优势。 但由于曹操曾经流露出有意立曹植为太子的想法,这让曹丕非常着急。焦急之下,曹丕经常找好友吴质商量对策,但他怕这件事被曹操知道,于是他把吴质藏在大麓,跟着运送绸缎的车辆,一起来到了曹丕府上。但这件事被杨修知道了,他把这件事汇报给了曹操,本就多疑的曹操,害怕自己的儿子结党营私,于是派人把曹丕的府邸监控起来。 但是曹丕这边也不是吃素的,他平时在曹操身边安插了很多眼线。这边杨修一告密,马上有人将此事报告给了曹丕。于是他与吴质决定将计就计,他们不动声色,依然继续用大麓运绸缎,但是吴质却没有藏在绸缎当中。 第二天,运送绸缎的车辆被曹操派去的人截住,仔细排查,但这次车上只有绸缎,哪里有吴质的影子。为此,曹操对杨修怀恨在心,认为他有意陷害曹丕。从这件事上,曹丕的政治头脑可见一斑。 谋士的力量曹丕身边后来来了一位重要谋士——司马懿,曹丕能够顺利登基,司马懿功不可没。汉朝时期,就有了“嫡长子继承制”,就是说皇位要传给嫡长子。后来发生的曹植夜闯司马门,更是让曹植彻底丢掉了太子之位。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三国时期,司马门乃是皇家重地,这扇门只有皇帝能打开,其他人不经允许都不能打开这扇门。而曹操爱子,七步成诗的主人公曹植却冒大不韪,和杨修打开了司马门,在司马门中驰骋,也导致自己彻底失去世子之位。有人说此事是曹丕和司马懿设计,导致曹植醉酒后犯下大错。 曹操也曾向就废立世子一事,向贾诩征求意见,贾诩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话:“我怕看见袁绍和刘表。”这句话的威力极大,袁绍和刘表的失败,与他们“废长立幼”有着很大关联。这也让曹操最终选择了曹丕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两兄弟的结局曹操去世后曹丕顺利登基,他改朝换代,建立魏国,从此开启了“三足鼎立”的时代。然而曹丕继承了父亲多疑的性格,打压宗亲,怀疑兄弟,防范下属。猜忌心过重,必然导致性格郁郁寡欢,久而久之积劳成疾。 对待国事,曹丕亲力亲为,勤政治国,这对于本就不算健康的他,久而久之拖垮了身体。后来他讨伐东吴,当时正值秋冬交替,体弱的他感染了风寒。古代医疗条件不好,风害可能是致命的,曹丕一病不起,回到洛阳不久就去世了,年仅40岁,那年是公元226年。 那么曹植呢?七步诗后,他的日子也没有好过。229年,38岁的曹植徒封东阿,其间潜心著作研读佛经。232年,曹植在忧郁中病逝,年仅41岁,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兄弟俩斗了一生,死的年龄又如此相近,这背后是不是命运的捉弄呢?
参考资料: 1、从曹丕对曹植的优待再审其兄弟关系 出处:《甘肃社会科学》 2014年 第4期 作者:刘坤 李剑锋 2、试析曹丕与曹植的关系 出处:《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 第5期 作者:吕斌 3、论曹丕和曹植相煎何太急之原因 出处:《卷宗》 2014年 第9期 作者:曹艺琳 4、天盖高而无阶 怀此恨而谁诉——曹丕与曹植 出处:《学苑教育》 2009年 第3期 曹植为什么总是斗不过曹丕?他们的差距在哪里? 5、曹丕:负面人品背后的文化巨人本色 出处:《文史知识》 2020年 第4期 作者:宁稼雨 |